第11部分(2 / 4)

小說:大雜燴 作者:溜溜

花燈用機械來操作了。

南宋:雖然局處臨安,偏安江左,可是元宵燈綵,比起北宋時期

毫無遜色,從“棘垣燈山”已進步為“鰲山大觀”。根據《乾淳歲時

記》上說:“元夕二鼓,帝乘小輦駕幸宣德山看鰲山,內侍推車倒行,

以利觀賞。山燈凡千數百種,華縟新巧,正中以玉箔金珠簇成‘皇

帝萬歲’四大字,山上伶官奏樂,山下大露臺百藝群工,競呈奇技繚

繞於燈月之下。禁中更有琉璃燈山,其高五丈,爨演雜劇,戲文中

人物,皆用機關操縱,此進彼出,川流遊走。另於殿堂樑棟戶牘間,

闢為湧壁,作諸色故事,龍鳳噴水,蜿蜒如生,遂為諸燈之冠。前後

設玉幄簾,寶光花彰不可正視,宮漏既深,始燃放煙火……”照當時

南宋跟金人隔江對峙,國勢已危如覆巢累卵,君臣仍舊醉生夢死,

粉飾昇平,國家焉得不亡。

孕育當年孔明八陣圖奧秘的“黃河九曲燈”

明:元人入主中原,風土習俗,與中土有異,元宵花燈,冷淡了

近百年光景,自從朱明肇興,定鼎金陵,又復重視花燈,而且把燈期

延長,範圍擴大,從陸地伸展到水上。《帝京景物略》說:“明太祖初

建南都,為綵樓招徠天下富商,放燈十日,起於初八至十三而盛,迄

十七而罷。洪武五年上元,敕近臣於秦淮河燃水燈萬盞,十五夜竣

事。”使秦淮河上風光,為之增色不少。有人說:“後來七月三十日

地藏王菩薩聖誕燃放河燈,便是從明代水燈演變而鹹的。”

皇帝喜愛觀燈,民間如響斯應,鄉鎮農村也都盛張燈綵,於是

陌頭隴上,出現了“黃河九曲燈”。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鄉村好弄

少年們,在隴畝間,縛秫秸作柵,遍懸各式花燈,柵內迂迴曲折,千

門百戶,廣袤達三四里。人者誤不得徑,即久迷不出,以為笑樂。

黃晦聞先生說,他幼年在外家過年,他的小舅舅帶他遊過一次鄉間

的“燈帷子”,進去之後,週迴屈曲,燈火明滅,如人幻境,據說就是

明代流傳下來的“九曲黃河燈陣”。其中孕育有當年諸葛孔明八陣

圖的奇門奧妙,所以一人其中,就讓幻覺給迷惑了。

清:努爾哈赤在稱霸遼東時候,在轄內東北各地每逢元宵節,

也很熱鬧。從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軍民同歡,通衢大道燈光星布

皎如白晝,車馬塞途幾無寸隙,茶樓則低唱高歌,酒肆則飛觴醉月,

笛簧鼓樂,喝彩歡呼,月色燈光,不覺其夜。

清代宮廷的“轉龍燈”既與宋代之燈影草龍有異,跟現代的舞

龍也不相同。清朝每於元宵燈節,在宮廷置酒興會,賜宴外藩,一

方面大放煙火,一方面展開龍轉燈。一隻燈隊多達千人,每人手舉

一支竹製丁字尺形燈架,架上各掛兩盞紅燈,蜿蜒舞動,時變隊形,

在黑夜裡,雖有月光,不見人影,宮裡南北飫巷平坦廣袤,舞動起

來,只見紅燈上下浮動矯若遊龍,至為壯觀。他們變幻花式甚多,

一面唱歌,一面飛舞,最後將紅燈排成“天子萬年”或“太平萬歲”作

結束。後來富連成科班排演《薛剛鬧花燈》,就由內監高四指點,加

入這項燈,因為舞臺面小,五六十個小孩在臺上排燈,未免礙手礙

腳,可是一般觀眾,已經覺得燦爛新奇了。

阿四頭的“爬拜香”“倒馬桶”,神態逼真,令人發噱

上元張燈既由官家率先倡導,民間花燈自然各運巧思,爭強鬥

勝。蘇州的走馬燈,用粉連紙或細絲絹糊制多角式燈籠,中插明

燭,四周把繪製的戲劇人物,用鐵絲穿在輪軸上,火氣吹動輪軸此

出彼進,運轉不息。有一個裱糊匠叫阿四頭的,心靈手巧,做的戲

出“怕婆頂燈”“背凳”“爬拜香”,三百六十行的“捏腳”“甄耳”“倒馬

桶”,神態逼真,令人發噱。此外尚有“琉璃球”“雲母屏”“水晶簾”

“萬眼羅”“翠虯絳螭”,色兼列彩,歎為觀止。

廣東元宵燈的華麗,更是早已馳譽全國。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