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種年畫在販賣。齊如老說,他在法國巴黎博物院看到中國各式
各樣的年畫,有數百張之多。七七事變之前,南滿鐵路的博物館收藏
的這種年畫也極豐富,當年跟齊如老一塊兒收集年畫的有汪申伯先
生。據如老在世見告,汪先生早來臺灣,那些年畫可能尚在儲存,希望
這些與民俗有關,歷史悠久的美術品,能在新年期間展覽一番。讓年
輕一代看看早年的民俗畫,是什麼樣子,豈不是很有意義嗎?
拜 年
談到拜年,除了小孩喜歡過年拿紅包外,成年人提到拜年,沒有人
不頭痛的。北平商家拜年,比較省事,派徒弟們拿著名片各處投遞。
各商號門口,都豎立一隻“謹登尊柬”的信筒子,片子往裡一投,就算人
到禮數到,一天可以跑個幾十家上百家。一般官民人等可就不同啦,
就是交往稀疏,一年見不上一兩次面的遠親故舊,過年一家家要去拜
拜年,否則不是變成了斷絕往來了嗎?
凡是人家來拜年的都要回拜,門生給老師拜年,老師也要回賀,否
則就算失禮。好在北平的規矩,除非至親好友可以到門不遞名片,徑
自登堂人室外,凡是遞名片拜年者,一律擋駕不往裡請。在民國初年
拜年,仍然多用騾車代步。坐在車裡連車簾都不撩開,將名片交給趕
車的,他喊聲回事,門房有人出來迎接。車伕高舉名片,說“拜年道新
禧”.門房接過名片也高舉,回說“勞步擋駕不敢當”,就算禮成。
北平城裡城外地方遼闊,騾車走得又慢,從初一到初五要拜幾百
家的年,要不是望門投帖,這個年豈不是要拜到元宵節嗎?因為這種
投帖式拜年,完全是種形式。凡是交遊素廣的人,想出了取巧辦法,開
張清單交給子弟近親代為投片拜年,反正不往家裡請,彼此心照,永遠
也不會穿幫的。有的人自己沒有車,各大街都有停放拉買賣的騾車的
地方,叫“車口”,可到那兒去僱。講好了價錢之後,另外有兩件事情也
要先行講妥。一是趕車的戴官帽(紅纓帽)要加多少錢,遞片子又要加
多少錢。因為趕車的不戴官帽,彼此之間是買賣生意,一戴官帽,就有
主僕之分了,所以得多加錢;代遞名片可以使坐車的免去上下車之勞,
並且免去跟門房說若干廢話,自然要多加點錢了。這些都是故都昔年
舊事,現在說出來不是十分可笑嗎?
辭 歲
從前古板人家,辭歲比拜年還重要。除夕請出喜容懸掛起來上
供,算是給祖宗辭歲,然後長幼依序給輩分高年紀大的長輩磕頭辭歲。
凡是未婚少年男女,都有壓歲錢可拿。給紅包都是堂客們的事,官客
只有姑老爺舅老爺給紅包,因為他們是近親,而又穿堂入室,所以才封
紅包給壓歲餞。不像後來爭奢鬥靡,不論男女長幼紅包滿天飛,讓一
般拘於舊禮法的人家相形見絀,難於適應了。
清朝宮廷中,對於辭歲也非常重視。每年歲除,太陽一偏西,所有
近支王公、勳戚寵臣,都要進宮辭歲。各宮也都準備好賞人的小荷包,
花色有繡花、千金、緙絲、穿珠,羅紈締繡,爭奇鬥巧,全是官娥們精心
之作。荷包裡有金銀小元寶、錢錠、如意,都不過黃豆大小,可是雕文
刻鏤,技巧橫出,得之者無不視同珍異(袁世凱洪憲時期,曾經讓他的
總管郭寶臣督造一批洪憲瓷,並仿照清廷原樣,訂鑄一批金錁子,後來
都被收藏家以重價搜求。洪憲瓷因為數量多,市面上還偶或發現,至
於那批小錁子,還沒來得及賞人,就被他的左右瓜分了)。大內辭歲,
最遲日落之前一律離開宮禁。因為皇家知道,除夕家家都要祭祖,祭
完祖才能闔家吃團圓飯,交了子正就不能再吃團圓飯了。除了特殊情
形,宮裡絕不會留臣下們一同在宮中守歲的。
北京是元明清三代國都,過年的民俗,一時也寫之不盡。以上寫
的是一些比較老的年景,聊供大家回味一下故都當年過年的情調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