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益壽酒,酒後談興甚豪。他當時的夫人是臺大畢業,跟小女同班
同學,所以他才開玩笑,叫我小老叔。並且說何、白二老起身較遲,
他滿載而歸,可能他們尚在隆中高臥。果然第二天大家正進早餐
的時候,惠老已經帶著他的戰利品——三隻竹雞和七八隻野鴨回
來了。他獵獲的野鴨,似乎比內地所見小了很多。中午的野鴨大
餐,我回去斗六有事,未能一嘗美味,錯過一次口福,頗覺可惜。
前幾天有一位好釣魚打獵的朋友,聽我說野鴨飯好吃,獵了幾
只野鴨拔毛開膛,收拾乾淨送來。在原形畢露之下,敢情這種野鴨
比鴿子大不了許多,皮下一層脂肪,骨大內少,好像跟早年內地的
野鴨不太一樣。我想野鴨渡海南來避寒,自然營養不良。這少壯
野鴨,仗著年富力強,能保殘軀,已經是無上的幸運了。看著鴨子
不禁眼澀心酸,吃野鴨的胃口也煙消雲散了。
北京的餑餑鋪
民俗專家金受申常說:“北平最老的店鋪,可能要算餑餑鋪啦。
元朝入主中原,在燕薊一帶建立大都,依照蒙古習俗,郊天、祭神、
歲時杓稀,都得用牛油做的餑餑祗奉祭祀。建都伊始,一切草創難
周,宮廷尚未設定御膳房,於是這種祭祀的餑餑,一律交由點心鋪
承製。後來內外蒙人民大量南移,食之者眾,餑餑鋪乃變成最賺錢
的生意啦。”
北京是革命軍北伐成功之後才開徵所得稅的。籌備期間,第
一步先要弄清楚鋪戶的資本額,才能據以勘定課徵標準。稽徵人
員翻開陳年老賬,發現最老的一家商店,是東城燈市口一家點心
鋪,叫合芳樓,在元朝建都之初,他家就開張了。其次東四牌樓的
萬春堂藥鋪、西四牌樓的酒館柳泉居也都是元朝至正年間開的老
買賣。至於大家認為最古老的二葷鋪隆福寺街的灶溫,以及小木
作馳譽中外的樣式雷家始祖雷發達,反而都是明朝萬曆年間才開
設的呢。
合芳樓有九間門面,丹楹碧牖,彩繪塗金,閃爍奪目,建築設計
淡麗高古。庚子年間,八國聯軍進據北京,發現合芳樓古色古香,
所有外國人都喜歡在該處拍照,所以後來凡是到北京遊覽的觀光
客,都要對著它拍攝幾張照片以資留念。
本來最早餑餑鋪只做牛油鹹餑餑,專供皇家民間祭祖之用,所
用桌子跟大八仙一般大小,可是腿短而粗,質料厚重。喪禮用的則
剔金塗銀,色尚玄黑,祭祖用的則丹漆藻麗寶相花紋,盛餑餑的高
腳銅盤鏤空雕錯,文采端莊。餑餑桌子分三、五、七、九四種,每層
又分二百塊、三百五十塊兩類。這種餑餑用純牛油烙制,放在供桌
上五六十天絕不起黴皺裂(當年尚未發明防腐劑,何以放在明處兩
月之久能不黴變,令人不解)。
到了民國初年民間遇到親友家有老喪,為示隆重,也有人送餑
餑桌子當祭席的。送祭席在靈前一供即撤走,餑餑桌子可以供在
靈前若干天不撤去。不過後來有人覺礙純牛油餑餑有股子羶味,
撇下來就要拋棄未免靡費不切實際,於是跟餑餑鋪商量改用花糕。
北京人向來有個不時不食的習慣,花糕要到了九月初一才應市,不
過您到餑餑鋪訂餑餑桌子,說明是餑餑桌子用的花糕,他們會欣然
開爐製作的。
據說餑餑鋪到了明朝中葉,蒙古人又都北走蒙疆,就是留下來
的也都漢化,專賣牛油餑餑吃之者少,買賣實在難以維持,才添制
各種點心出售。初時以大八件,中、小八件為主,後來又添上卷酥、
桃酥、杏仁酥、棋子酥、雞油餅、狀元餅、椒鹽餅、菊花餅、芝麻餅、玫
瑰餅、藤蘿餅、火腿餅、喜字餅、福壽餅、花糕、油糕、槽子糕、芙蓉
糕、喇嘛糕等等。
到了清朝定鼎中原,北京的餑餑敬神祭祖,除了把元朝的餑餑
桌子加以改良,改稱點子外,又添上滿洲點心薩其瑪、小炸食、勒特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