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小說:從一到十談養生 作者:瞎說唄

的習慣應從秋天開始,慢慢適應,循序漸進,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這樣既可鍛鍊孩子的耐寒力,又不致使其受風寒。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如果有的孩子體質差,抵抗力較弱,大風降溫時必須多穿,以防感冒。

另外,中醫還認為“戒養兒童,慎護風池”,平時應該避免風寒之邪直犯風池穴。睡眠的時候,母親口鼻的氣體不要直吹孩子囟門,否則風寒之邪侵襲,易使孩子鼻塞聲重,吮乳口松,啼哭不安。睡中也不可使被子遮住孩子的頭面,以免影響呼吸新鮮空氣。這些細緻慎護、切實可行的育兒經驗,的確值得繼承和效法。

愛子心切,怕孩子吃不飽、受涼感冒就猛喂孩子,衣服一層又一層地裹著,可越是這樣孩子越容易反覆感冒,嗓子、扁桃體經常發炎,消化也不好。我在臨床上看到很多這樣的小患者。這樣的孩子有個特徵,就是舌尖經常是紅的。舌尖代表上焦,上焦代表心肺,小孩天真無邪,一般沒有心火,所以小孩的舌尖紅就代表肺熱。我給這樣的孩子調理的時候往往用蘆根、白茅根等清熱去火的藥方。

除了三分飢與寒,我們的祖先還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養護小兒的真訣。如南宋陳文中在《陳氏小兒病源方論》中首先提出正確的乳食法:“吃熱,吃軟,吃少,則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則生病。”直到今天,人們還在遵循這種餵養小兒的方法。書中不僅僅談到小兒餵養,還涉及著衣、看護、用藥等方方面面,陳氏概括為“養子十法”,其主要內容為:“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頭暖,五要心胸涼,六者勿令忽見非常之物,七者脾胃要溫,八者兒啼未定勿飲乳,九者勿服輕朱,十者宜少洗浴。”這十法中大部分是為護陽而設,陳氏認為小兒以陽氣為本,無病時在於攝養如法,調護正氣。而固陽護陽的核心是“脾胃要溫”,因為“若脾胃全固,則津液通行,氣血流轉,使表裡沖和,一身康健”。在現代醫學看來,《陳氏小兒病源方論》中所論的“養子十法”,除“少洗浴”頗有爭議外,其他方法均較為科學,成為後世兒科護理學發展的基礎。

“常帶三分飢與寒”的觀點,不僅適用於小兒護理,同樣適用於成年人養生。

臺灣星雲大師的養生秘訣就是:“吃得粗,吃得少,吃得苦,吃得虧;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天天忙,永不老。”七分飽,不就是三分飢嗎?

閻崇年先生說:“我有個習慣,每逢參加學術研討會,凡是遇上80歲以上的年長學者,總要詢問他們健康養生的經驗。我所問到的健康養生經驗,回答各不相同,但有兩點是共同的:一是心胸豁達,二是吃八分飽。”

中醫有句古話:“若要衍生,腸胃常清。”就是強調經常吃個七八分飽,對身體健康乃至長壽是大有益處的。特別是晚飯,一定不要吃得肚子溜圓,這樣勸您可不僅僅是為了您的體形著想,更主要的這是一個健康習慣。 。 想看書來

第三講 調理三焦,身動心靜(9)

三分治,七分養

對於疾病,老百姓有句俗話叫“三分治,七分養”。乍一聽,不理解,疾病不去治療,不去除惡務盡,而是說“養病”,有點不可思議。其實,養病的目的主要是不讓病情繼續發展,避免產生併發症。很多常見病,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眼下的醫療水平都是很難治癒的,比如說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肝炎、風溼類風溼、慢性腎炎、甲狀腺疾病、紅斑狼瘡、白癜風等,所以養病很重要。得糖尿病的人,有的人把病情控制得很好,基本不影響生活質量,也不影響壽命,但有的人不但病情不斷發展,而且還產生了很多併發症,原因就是有些患者不懂得養病。

糖尿病為何發展成了腎衰竭

前幾年我到南方的一個城市給人看病,有位老太太非常能幹,掙下了殷實的家業,為她的五個孩子都買了房子和轎車。可以說,在事業上,她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人。但是我給她看病的時候,她已經患了嚴重的腎衰竭,每週要去做兩三次透析,並且雙目失明。其實,她開始只是得了糖尿病。現在糖尿病是常見的病,只要控制得好,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的影響。可她為什麼雙目失明,並且發展成腎衰竭了呢?就是因為她不注意養病。她說最早得糖尿病時,身邊到處都是糖尿病患者,還聽說糖尿病治不好,所以就想既然治不好還治它幹什麼,沒把病當回事,吃藥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飲食控制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可是她不知道別人把血糖控制得非常好,病養得好,身體就一直不錯。她由於不注意控制血糖,不注意養病,很快就出現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