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和臭豆腐很有名氣,豆腐塊呈灰白色,一塊塊疊放在罈子裡,臭味濃烈,有點嗆人,但並不油炸食用,只能算作佐餐食品。不知油炸臭豆腐源於何處,我猜該是南方的特產。第一次吃炸豆腐是在南京,當然是受了臭味的吸引。南京的豆腐塊小巧玲瓏,扔進鍋裡吱吱作響,伴隨油的翻騰,一股誘人的香味便四下裡蔓延開來;不一會兒豆腐塊透出了金黃的色澤,待到表皮膨脹鼓起,撈起放到瀝油架上,澆上辣醬蒜汁,便可用一支牙籤叉著吃了。第一次吃臭豆腐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想起南京,我的心中就會出現一塊臭豆腐的形狀。
關於臭豆腐的故事我只找到一個:新中國成立前,一個外國律師第一次來上海,聞到臭豆腐的氣味後,認為有礙公共衛生而向工部局(英租界管理市政的機關)責難;主管人員(當然也是外國人)實地品嚐了一下,覺得芳香可口,美味無比,非但未加禁止,反而得出“鹽滷能消毒,油炸能殺菌,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結論。細心人不難看出,這則故事十有八九是杜撰出來的,不過這番話說的還蠻有道理,像臭豆腐一樣外糙裡不糙。身份低微的臭豆腐,鮮有風流名士肯眷顧,看來只能得到這樣的評語了。
英雄菜譜紅燒肉(圖)
在世上眾多的格言中,我最喜歡的一句是聽姥姥講的:能吃能幹就是英雄好漢。同時,我也很贊同一位朋友的說法:這是一個除了英雄什麼都能生產的時代。
如果有一份英雄菜譜,我想紅燒肉該列其中。梁山好漢動輒“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這大塊肉想必即是紅燒肉,因為蘇東坡已經發明瞭紅燒肉;還有一個人盡皆知的例子,毛澤東一生嗜愛紅燒肉,並且影響巨大。湖南毛家菜館第一道招牌菜就是紅燒肉,而在中國人民的生活中,曾有很長一個時期,“紅燒肉”作為改善生活的代名詞掛在每個人口頭上。如果有興趣,你不妨上網點選一下“紅燒肉”,你會立刻被淹沒在紅燒肉的海洋中。“紅燒肉”在文學作品中更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符號,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就寫道,許三觀為了讓家人可以吃回紅燒肉,而下定賣血的決心。
其實紅燒肉並非毛澤東的家鄉菜,毛澤東在韶山讀私塾和小學時,只有砣子肉,該菜做法是將帶皮肥肉煮到七成熟,放幾顆豆豉,加白辣椒或幹蘿蔔絲炒一下,出油即可,並無醬油調味。毛澤東曾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提到當地人以此菜招待客人。毛澤東愛上紅燒肉是進入湖南第一師範後,該學校是一所免費提供膳食的寄宿學校,平常吃得不壞,到了週末還會改善伙食,經常就有為改善伙食而做的紅燒肉。據毛澤東當年的同學周士釗回憶,一般是安排在星期六的中餐,用料為“五花三層”的帶皮豬肉,以湘潭醬油加冰糖、料酒等以慢火煨制而成,就餐時八人一桌,餐桌上的紅燒肉足有四斤之多。從那時起,毛澤東開始對紅燒肉發生了興趣。從其選料和烹飪來看,應是東坡肉製作方法。東坡肉特點是色澤醬紅,湯肉交融,肉質酥爛如豆腐。據現在的研究者分析,這種燒製方法富於營養,具有保健功能。
現在人們對紅燒肉的熱情降低很多,甚至一想到紅燒肉就感到油膩,一是因為肚子裡油水多了,不堪再食用;另一個,大概是在飲食水平得到改善的初級階段,人們吃得太多太飽,吃壞了胃口。多少年人們一直把天天吃肉當作奮鬥的目標,真正實現了這一目標後,才發現自己的理想太低,不過五六塊錢一斤。
剁椒魚頭與紅燒甲魚(圖)
只有湖南辣椒極品瀏陽剁椒蒸出的魚頭,才能算得上正宗的“剁椒魚頭”;同樣也只有“中國甲魚之鄉”湖南漢壽所產的甲魚,才能烹製出真正濃而不膩的“紅燒甲魚”。
剁椒魚頭是湘菜中的經典菜式,味道以鮮辣為主。魚頭講究嫩而不生,剛剛脫骨。湘水明珠採用湖南辣椒極品瀏陽剁椒和天然水域所產的胖頭魚,經過獨門作料調理而成。口感軟滑綿密,餘味不盡。剁椒的辣味不但很好地中和了魚頭的腥、遮蓋了魚頭的淡,更烘托出魚頭的鮮。而“紅燒甲魚”中的甲魚全部選自有“中國甲魚之鄉”美稱的湖南漢壽,以天然飼料在自然狀態下飼養5年而成。取用甲魚身上最好吃的裙邊加以燒製,肉不但很有嚼頭,而且透著一股清香味,濃而不膩。
蜚聲三湘的麻辣子雞(圖)
“麻辣子雞湯泡肚,令人常憶玉樓東。”這是清代湘鄉翰林曾廣鈞在長沙玉樓東酒樓品嚐麻辣子雞和湯泡肚等佳餚後所題,一直在長沙飲食業廣為流傳,顯示出這道長沙傳統名餚的魅力。此菜是湖南菜的代表作之一,蜚聲三湘。此菜系將小母雞肉切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