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帥,為汝蟠桃會上酗酒戲了仙娥,貶汝下界投胎,身如畜類,幸汝記愛人身,在福陵山雲棧洞造孽,喜歸大教,入吾沙門,保聖僧在路,卻又有頑心,*未泯,因汝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淨壇使者、、、、、、沙悟淨,汝本是捲簾大將,先因蟠桃會上打碎玻璃盞,貶汝下界,汝落於流沙河,傷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誠敬迦持、保護聖僧,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又叫那白馬:“汝本是西洋大海廣晉龍王之子,因汝違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幸得皈身皈法,皈我沙門,每日家虧你馱負聖僧來西,又虧你馱負聖經去東,亦有功者,加升汝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
這些“不善之人”要去完成一個艱苦的取經之路。這取經之路正暗合作者宗旨,在《西遊記》第八回中,如來說道:“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餬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文中所說的四大部洲指古時中國人的地理世界觀,他們認為世界是由四大部洲構成。南瞻部洲就是中國及中國周邊區域。明李贄也在《西遊記》第二回總評中講:篇中譏諷南瞻部洲人極毒,鞭策南瞻部洲人亦極慈,曰,著此衣穿此履,搖搖擺擺更不曾有道,見得南瞻部洲人只會著衣穿履搖擺而已,並未嘗有一個為道者。”
這也說明了一點,就是作者對南瞻部洲的諷刺,因為“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所以孫悟空學道之後,還要渡人。在《西遊記》十二回中說道:“見前的善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分南北路線,南傳的佛教又稱藏傳佛教,是為小乘教;北傳的佛教為大乘教。這兩教雖然都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可二者的宗旨卻不一樣:小乘教主要宗旨為渡己,重在內在修為,自善其身。大乘教主旨為利他,普度眾人。這不正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嘛!
小大之辨
《西遊記》旨博而深,詞微而顯。有學者認為《西遊記》為收放心之寓。如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引用明人謝肇浙之文:“《西遊記》、、、、、、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於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服,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這個觀點也非毫無道理。把孫悟空比作心猿,豬八戒比作慾望,一個人的慾望離不開“食色財祿”四則。豬八戒可愛又可笑,它正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慾望。艱難的取經過程也是一個人剋制自己的慾望,修煉自己意志的過程。
大凡古人寫書,亦勸人收心為善,只因善惡到頭終有報。
吳承恩在《西遊記》第一回中有詩寫道:“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曹雪芹在《紅樓夢》亦有一篇膾炙人口的“好了歌”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古人感嘆人生苦短,產生了衡量生死的價值觀,如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文天祥也曾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麗詩篇。
面對生與死的哲學話題,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寫孫悟空有感而發,出海訪求仙佛神聖之道。及借孫悟空的爬雲返復不上三里遠近與神仙朝遊北海暮蒼梧,一日之間四海遊遍,說明這小大之辨的道理。如何能達到這種境界呢?這心若是逐利之心,那便小了。這心應該是做事的恆心、信心,心有多大,路就有多遠。當然,去西天十萬八千里路程,孫悟空一個筋斗就可以過去,可是還得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向西天來,達到修行的目的。
巧合的是,孫悟空的兩個師傅都這樣規勸過孫悟空,在《西遊記》第二回中:孫悟空賣弄本事,祖師批評他說:“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