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對柏木家進行家訪,頻繁地與卓也溝通,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並總是顯露出和藹可親、善解人意的姿態。
但柏木卓也一直對這樣的惠美子嗤之以鼻。惠美子能夠聽到卓也的心聲:你懂什麼呀?她也會在心裡回敬他:我可不吃你這一套!
選擇教師這條人生道路的惠美子,當然是心懷抱負的。這一選擇寄託著她的理想,她也願意為之付出努力。如果卓也只是像周圍人擔心的那樣,因為學習困難、人際關係或是受到欺凌而苦惱,那麼她就會嘗試各種方法,去靠近那顆受傷的心,給他安慰和鼓勵,幫助他度過難關。這才是惠美子嚮往的教師工作。
柏木卓也的情況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柏木卓也是個反叛者。現在的他身處學校,就會去反叛教育體制;如果他順利長大成人,也許會對社會制度咬牙切齒。
這種反叛極度荒唐又毫無意義。這對卓也自己無益,還會給周圍的人帶來麻煩。但卓也本人卻能從這些麻煩中找到某種意義,所以讓人難以對付。
惠美子看得很透。
只要是一個具備常識的普通人,其實都能看得透。津崎校長和高木主任也都心知肚明,可誰都不說出來。這兩位老練的前輩也跟惠美子一樣,只是以年長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姿態,耐心地與柏木卓也保持接觸。
自殺是柏木卓也的殺手鐧。他的反叛行為屢屢碰壁,讓他想到了這種非常手段。
由於他的這一行為,我們――卓也反叛的所有物件一一確實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自己班上的學生自殺,給惠美子的教師生涯留下一個無法抹去的汙點,一點永遠存留白璧之上的微瑕。
柏木卓也死後第二天的臨時家長會,惠美子並沒有出席。她一想到自己赴會後受眾多家長斥責、詰問的窘相,就怎麼也無法忍受。
她也知道一旦缺席,便會被指責逃避現實,沒盡到班主任的責任。然而兩相比較,她仍覺得不出席為好。這原本就不公平,不是嗎?我惠美子並未做錯任何事,為何要因柏木卓也之死備受指責呢?
我受了太大的刺激,無法保持平靜。那天,惠美子聲淚俱下地向校長哭訴後,將自己關在了家裡。
這一次等於是惠美子認輸了。後來聽說,那天的家長會上,津崎校長一個勁兒地低頭道歉。高木主任也受到了傷害。
不過卓也的殺手鐧只能用一次。人死了不能復活,活著的人卻能夠治好創傷,掩蓋汙點。只要度過這一危機,這一切將成為自己寶貴的經驗教訓和精神食糧。
值得慶幸的是,卓也的父母並沒有責怪學校。他們也沒有全面地瞭解自己的兒子,卻並沒有將這筆賬轉到學校和不良團伙的頭上。
他們都是善良純樸的人。可善良本身就是一種罪過。正因他們如此善良,柏木卓也才會在進入學校這一“體制”前,就在名為家庭的“體制”內為所欲為。
而最大的犧牲者,就是眼前這位垂著腦袋、異常投入地訴說著的哥哥。仔細想來,兄弟姐妹間的親情關係,其實也是一種體制,是包含在家庭體制內的獨立小社會,卓也一直在其中肆意胡鬧。而既繼承了雙親善良之心,又是個普通人的哥哥宏之,根本無法與卓也的破壞力抗衡,因而備受打擊與煎熬。
他唯一聰明的地方在於,察覺到自己的弱勢後,他主動逃走了。
說不定正是哥哥的退出使卓也感到十分懊惱,才決定用上極端手段。卓也原本想把哥哥當作犧牲品,將他的人生徹底摧毀,在進入社會這一更大的“體制”前,進一步錘鍊自己的破壞力。誰知,他竟然逃走了。
我要用自殺給哥哥最後一擊。將我的死歸咎於哥哥,就能為他打上終生不會消失的烙印。
聽柏木功子說,卓也會寫日記,卻一頁都沒有留下。在惠美子看來,這也是卓也的惡毒心計的一部分。如果這些記錄得以保留,那麼被懷疑負有責任的人們就能借此找到抗辯的託辭。倘若僅留有種種引人猜測的疑點,而沒有任何實實在在的證物,人們便只能沒頭沒腦地胡亂猜想,陷入極度煩惱的無盡深淵。
眼前的宏之,不就提出過“想了解卓也”的請求嗎?他在敞開心扉、吐露苦衷的同時,仍會深陷於痛苦的自責之中。
惠美子決定耐心傾聽,讓宏之倒光肚子裡所有的苦水,再來好好安慰他:你什麼都沒做錯,你沒有任何罪過,你弟弟身上發生的一切確實很不幸、很悲慘,但都不是因你而造成的。
在關注宏之的同時,惠美子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早已義憤填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