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不知去處……
需卦子辛揮師奪失地 費仲回京搶王位
前方的戰事頻頻報捷,都城的氣氛日趨緊張。
帝乙的病情依舊不見好轉,傳位大事一直無法議定。
王位是國家的權力中心。王位傳承是國家世代興旺的重要標誌。
古老的九州,自從被大禹王改了規矩,變成父傳子、家天下之後,那種帝位禪讓的溫文爾雅,就演繹成王位爭奪的刀光血影。兇殘的廝殺,冷酷的爭奪,往往使親情骨肉反目成仇。這種案例夏朝有過,商朝也有過。往日的血泊依然晃動著殘忍的殺戮,使得今人驚魂未定。商朝的繼承法與夏朝不同。夏朝“主地者法夏為王,立嗣與孫,篤世子”。商乃“主天者法商為王,立嗣與子,篤母弟”。長兄死後,依次傳其同母弟;同母弟既盡,則立其長兄之子。因而,商代的君權繼承,受到相當的限制。
為此,作為太師的商容,似乎比別人更加憂心。強悍的子辛有了赫赫戰功,文弱的子啟即便具備聖賢的操行,也實難與之抗衡。此前,商容是主張子啟繼位的。作為君王,仁德寬厚,才能安撫天下,四海歸心;賢明謙和,才能朝野和睦,眾志成城。這些子啟都能做到,而子辛就難以讓他放心了。
權衡再三,商容依舊拿不定主意。為了王位的平穩更迭,也為了王室內部的溫情脈脈,雖說權力核心的幾位重臣存在分歧,但一時都不再爭論,把勸慰子啟放棄王位之爭的重任託付給了少師比干。
比干為人耿直,說話爽快,辦事幹練,在朝臣貴族中享有威望。而且,他又是子辛子啟哥倆的叔父,說起話來方便。他自然明白眾人的意思,既擔心子啟怨恨不公,又擔心子辛恃強報復。然而,勸說一個人放棄王位,如此重大的事情,果真擺到桌面上誰都為難呀!
這天,比干把子啟約到家廟宗祠,在祖宗牌位前燃了香火,叩頭膜拜。
子啟緊閉雙眼,心神專注,虔誠之狀似無一絲邪念。口中輕聲祈禱:“上天默佑,祖宗蔭庇,幫我父王祛除病魔,保佑父王身康體健。子啟發誓,若能如願,為了江山社稷,甘願替父王去死……”
看到子啟這般神態,比干心中頗為感動,一時不知從何開口。良久,他寬慰說:“子啟呀,叔父深知你性情寬厚,為人善良,舉止恭謹,是個難得的人中君子!從你恪守孝道,就能看出常人難以做到的風範來啦!”
子啟坦誠地說:“叔父曾經教我五事,一為儀態恭謹,二為言論正當,三為觀察洞明,四為明聞廣遠,五為思慮通達。叔父還教我八種政務,一是管理民食,二是管理財貨,三是管理祭祀,四是管理百姓,五是管理教化,六是懲治盜賊,七是管理朝覲,八是管理軍事。侄兒朝夕默誦,不敢有絲毫懈怠。”
比干心頭猛然一緊,問道:“子啟,你現在每天演習嗎?這些都是君王之道呀!”
子啟鄭重地說:“君王具備了美德,才會賜福於臣民。臣民把君王視為楷模,尊重朝廷法紀,國家才會興盛,天下才會和諧,百姓才會安詳。儘管我不具備君王的才能,不可不具備君王的美德呀!叔父,請問侄兒理解得對嗎?”
比干聽了頓覺尷尬,想說的話竟然無法開口。猶豫一陣,拐彎抹角地啟發說:“你是個有胸懷的人,既要容得天下,還要容得天下難容之事呀!”
子啟很是機敏,聽出比干話中有話,便說:“叔父把侄兒帶到宗廟,一定有重要的事情交代。叔父在上,侄兒恭聽明誨。”
比干依舊遲疑,生怕言語既出,傷害了老實人,點撥道:“你和子辛是兄弟,如果只有一個梨,應該讓給誰先吃呀?”
子啟聽出弦外之音,也明白了叔父用心良苦,坦率地說:“叔父興許是為傳位之事為難吧?此事關係家國,本不該妄談。子啟雖是父王親生骨肉,位列長兄,但卻不是嫡生王子。按照禮制,王位該由子辛繼承。如今子辛為國討逆,屢建奇功,朝廷應有公論呀!”
比干沒有想到子啟竟然如此豁達,眼睛不覺有點溼潤,感嘆地說:“大商有你這樣的賢達,還怕社稷不穩嗎?子啟呀,既然你什麼都明白,叔父也不必多說了。為了祖宗法度,為了大商基業萬代昌盛,也為了你兄弟間手足情分,你就在祖宗面前起誓吧!”
子啟毫不猶豫地脫去袍服,赤裸裸站定,由侍臣以清水沖洗淨身,然後面對木主神位,叩拜在地,莊重地說:“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孫子啟捧心明志!我願輔佐弟弟子辛繼承王位,振興大商,如有半點私慾,祖宗不赦,天地不容!”
比干感動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