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季節直航的五六倍。但是至少實現了從中國到倭國在非季風季節往來的從無到有突破。
裴世清的船隊隨著小野妹子的引航,從關門海峽穿過九州島、進入瀨戶內海,直趨淡路島附近登陸,隨後走澱川和伊賀山道去往奈良京回訪倭國大王。
也就是到了海上的時候,小野妹子知道有些事情肯定是瞞不住的,提前和裴世清打了招呼:倭國給中原皇帝的朝賀表章裡頭,是經過陰陽合同翻譯的,中日文字對不上。請裴世清多多遮掩,到時候一應言語都由他小野妹子一力翻譯,不要多嘴。
為了這個,小野妹子私下塞了一百兩黃金給裴世清,算是封口費。考慮到不要在這個當口破壞兩國邦交,而且這樁事情並無其他隨行副使,將來回國了倭人說了什麼,還不是他裴世清一人一張嘴兩層皮說的事情?就算略有紕漏,還能推脫到自己不懂倭人言語方面,把責任推到小野妹子的矇蔽之上。於是,裴世清就如同他那個沒原則的天才外交家親戚裴矩一樣,很心安理得的收下了小野妹子的賄路。
唯一的條件是,小野妹子要在倭國國主面前為勸說倭國暫且與新羅和睦數年一事幫襯說話,幫助大隋實現為新羅消弭南方威脅的外交目的。小野妹子為了不讓天皇丟臉,這些外邦鄰國的利益自然是願意犧牲了。
終於,裴世清在奈良京(注:指京師位置在奈良,但是實際上當時倭國京師的正式名稱是藤原京)的斑鳩宮見到了如今四旬年紀的推古女天皇,還有她那個三十出頭的侄兒、攝政聖德太子。隨後在奈良住了半個多月,進行各種國事訪問,把倭國與高句麗之間的親密關係給條分縷析弄了清楚。
原來,倭國在外交態度上之所以親善高句麗,其實倒也不全是因為遠交近攻,更主要的一點原因是,推古天皇三年,也就是中原的隋開皇十五年的時候,有一個高句麗國的高僧慧慈來到倭國,首次為倭國帶來了佛教,並且成為了聖德太子之師。這一先入為主,極大地導致了倭國在隋朝時候外交向高句麗的傾斜。
弄清楚了這個問題之後,裴世清當然知道如何對症下藥了,一來他此次回來,帶了更多的《妙法蓮華經》等雕版印刷的書籍,這些還是遠在東北蠻夷之地的高句麗所沒有的,而且還提前得蕭銑提點,帶了幾個國清寺內當年智顗大師的高足弟子隨行,東渡到日本傳教——原本漢僧東渡要到唐朝時候鑑真才開始,現在被蕭銑和裴世清合謀提前了一百多年,自然是很容易把才剛剛佛教起步了十幾年的倭國扭轉過來。
高句麗那些得自北魏的佛教北禪宗,在倭國很快被斥為異端,只留下蕭銑控制和出身的天台宗。而當年高句麗來的慧慈法師,如今已經年邁老死了,而歷史上高句麗派出的下一任訪日僧正會灌禪師理論上要到推古三十三年才會來倭國——而現在才推古十七年,距離高句麗再次影響倭國信仰足有十四年的空窗期。相信這般提前運作之下,將來高句麗僧人還想來,都不會有機會了——當前前提是這個時空的高句麗國政權也要能夠活到推古三十三年。
智顗大師的弟子們以幾乎血洗的速度把高句麗佛教在倭國的影響連根拔除,其中國清寺的吉藏法師很快就取代了當年高句麗派來國師的地位。隨後倭國在外交態度上很快向隋朝靠攏,擔保近年內不再對新羅國土有所覬覦。同時如果新羅以南諸多其他小島國有勾連高句麗的,倭國也願意出兵幫助隋朝討平——只是討伐後得到的國土自然是歸屬於倭國的了。
裴世清不置可否地接受了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的好意,至於是否需要倭人出兵這不是他說了算的,回去後朝廷中樞自有公論。
到了二月間,裴世清也就告辭離開了倭國,隨使團而來的商人們也出完了絲綢茶葉瓷器等在倭國十分走俏的漢貨,帶了一堆金銀原礦和其他漆器紙扇古劍之類的倭國土特產,滿載而歸踏上了返程。
經過筑紫、壹歧之後,回程到達州夷海域時,一貫風平浪靜的行程總算是遇到了一些波瀾,讓來整、秦瓊頗為躍躍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