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盆滿缽滿(2 / 2)

小說:竊隋好駙馬 作者:浙東匹夫

,連建立一個港灣根據地的想法都沒有。

有了樟腦、薄荷、桉樹油三樣東西,就能合成劃時代的驅蟲利器風油精、萬金油,讓熱帶地區蟲媒傳染病的威脅大大降低,也能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只可惜桉樹如今還在澳洲,蕭銑這輩子是別想看到了,只能暫且單拿樟腦和薄荷頂一頂,也好作為將來自己手下航海客們躲避蟲媒傳染病的利器。

回程時,平湖、貓嶼這些島上的探索倒是毫無風險,如今這些島完全是荒無人煙。平湖列島是有三四座珊瑚環礁組成的,島子都是環狀,有兩三個缺口通往外海,而環中是水深從一兩尺到一丈不等的白珊瑚底,而且潮漲潮落時水面面積相差巨大,退潮到低谷的時候,一大半的面積都會裸露出來,最深的地方也只剩四五尺。

加上此處幾乎終年無雲無雨,全年烈日暴曬、勁風吹拂,而且有天然的環狀海灣、狹窄的與外海銜接的口子、不滲水的珊瑚硬底地質……(臺灣島多雨,那是臺灣島有高山阻隔暖溼氣流形成冷暖對流導致的。但是澎湖列島地勢很低,海拔最高才十幾米,所以就和大洋深處差不多,除了颱風季有時候降雨,其餘幾乎全年大風無雨)

如果是有曬鹽技術的時代,這裡簡直就是從日照、降水、風力、地質、海水潮汐五個方面都完爆江浙齊魯沿海任何一處的所在了。要知道在曬鹽這個行業裡,每一項自然指標要是可以翻倍,那帶來的都是單產的翻倍、人力的巨大節省。比如降雨週期要是延長一倍,收鹽的週期也就可以延長一倍,省掉一半人力。高日照強度的日子持續時間如果多一倍、強度也大一倍,那每年可以投產的時間和效率也會相應延長。珊瑚底地質比淤泥海沙地質的防滲漏優勢,就可以多出鹽、減少“洗泥”的工序。

一言以蔽之,如果這裡開發一千頃的鹽場,那效果至少相當於宋朝和明朝時在後世江蘇鹽城的沿海地區開發一萬多頃鹽場的年產量和效率,而且還不用那麼多人手勞力來當鹽丁。只可惜千言萬語說盡,如今隋朝還沒有曬鹽的鹽場,天下食鹽都還是靠煮鹽取得的。來整和秦瓊幫著蕭銑測繪了平湖的地理形勢、航線規劃圖回來之後,還不覺得自己立了什麼功勞、有什麼作用。甚至還覺得在平湖的收穫連貓嶼都不如。

貓嶼是平湖北部、釣魚島西部的幾座無人小島,也在夷洲和大陸之間。因為洋流魚群的關係,這幾個島十幾萬年來都是海鳥群棲息的所在,自然會有鳥糞石資源,只是漢人文明一直沒有發現。歷史上要到甲午戰爭、馬關條約之後,在臺灣的日據時代被日本人發現,然後經過了二十世紀前三十年的瘋狂開採,用以供給臺島與日本國內的肥料需求,到了1940年代才徹底枯竭,後來便沒有再生鳥糞石資源。不過,20世紀的開採手段,那已經是工業化開採的了,比如今農業社會的開採速度不知道快了多少倍,能夠夠日本全國和臺島三十年農業所需,對於如今的時代,相信蕭銑這輩子都是用不完了。

兩隻船隊的收穫,令蕭銑大為滿意,對於為首的張出塵、來整等人,每人都賞賜了絹帛百段。一起出海的諸人,從船長賞賜二十段,到普通水手賞賜五段,也都毫不吝惜。從上到下都是一片皆大歡喜的場面。

不過欣喜之外,終究還有一絲隱憂,那是張出塵回來之後,思之再三才開口向蕭銑彙報的——至於彙報的原因麼,有可能是因為沈落雁也知道這事兒,就算張出塵不說也不一定瞞得住。也有可能是看了來整那一路的收穫之後,張出塵隱隱覺得蕭銑在東海上還是有一些隱秘的利益要經營,有迫切的壟斷希望——然後她只好把揚州豪客張仲堅私下組織海船出海、跟蹤蕭銑的船隊開拓航路的事情說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