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且穩住了張仲堅那邊不給自己找麻煩之後,蕭銑的正事兒總算是沒有耽誤。大業四年最後幾個月裡,張出塵沈落雁又跑了兩趟嶺南航線,把朝廷征伐高麗所需水師船隻的木料籌備足了將近半數,占城稻也籌備了不少。(後文就直接寫占城稻了,不寫林邑稻了,雖然如今這個時代還沒有占城國,但是畢竟歷史上中原文明引入秈稻的時候,越南南部地區政權名叫占城國,為了防止理解困難,下文統一。)
來整那一隊為了保密,倒是沒有頻繁出動,反正勘測航路的時候幾艘船頂得事,而到了真要開採發掘的時候,區區幾條船又能運多少東西?出動次數多了,反而容易被張仲堅或者別的海客找到機會跟蹤——如今蕭銑也學乖了,不再覺得這個時代的東海是一片真空的藍海,可以供他一個人予取予求,縱然還沒有主動航行去倭國的航海高手,但是走沿海航線貿易乃至去新羅、高麗的已經有了,這些同行,還是要防著一點的。
所以,在開發夷洲的問題上,蕭銑只是做了幾點佈置:第一,便是讓人在朝廷剛剛才設立了兩年的泉州置辦一些荒地,將夷洲高產樟腦的樟樹樹苗和其他一些藥用植物移種過來,便於將來在大陸上量產防治各種熱帶病、蟲媒傳染病的藥物。同時在泉州沿海、**江口的位置圈了一些地皮,給朝廷裝模作樣照章納稅,修起簡陋的海港碼頭,便於這些物產將來的運出,以及浙閩粵沿海的互通有無——
如果換做是別的地方,蕭銑當然不敢撈出自己轄區吳郡的地界去做那麼大的手腳了,但是在福建中部沿海這麼做卻是毫無關係的。因為隋朝的福建實在是荒涼的可以,這裡的地方官有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一次進京述職的機會。到仁壽年間為止,後世整個福建地區範圍內都只有一個福州的建制,大業二年年底才劃出了第二個州泉州,分管福建東南段沿海地區,與福州南北分治。而後來唐朝時在福建內陸武夷山區建立的汀州、建州,如今還完全是不歸王化的野蠻之地,武夷山上毫無朝廷統治可言;而南邊與廣東交界的漳州,則要等唐朝時泉州發展壯大、而南邊的潮寇又在唐高宗時被開漳聖王陳元光剿滅之後才形成建制。
當然,如今已經是大業四年,朝廷已經又折騰過“廢州改郡”的改革了,所以泉州這個地名其實也沒存在幾年,又改叫了建安郡。不過無論是泉州也好,建安郡也好,這裡的刺史/郡守都是正六品下的下郡配置,從閩縣縣令直接就地提拔上來的,也沒外地人來搶——實在是這個時代在建安郡做個郡守,還不如在北方或者江淮做個縣令實惠。如此天高皇帝遠的鳥不拉屎之地,有外地豪商來承包荒地墾荒納稅,地方官的歡迎程度自然和改革開放初期的內地貧困縣聽說外商來投資一樣興奮了。大筆一揮批了地皮之後,不管你在那地盤上作甚,只要不是招兵買馬扯旗謀反,別的都不管你。
夷洲開發的第二點,則是組織船隊到貓嶼大規模開採鳥糞石運回明州、杭州、常熟等地卸貨,準備來年磨碎後給蕭銑自己的領地作為額外的肥料施用一年,看看效果摸摸門路,將來也好推廣。
如此這般按部就班之下,大業四年終於是平靜地過去了。整個冬天,明州蘇州各處沿海造船場都沒有停工,讓朝廷艦隊的工期得以提前。轉眼過了年關,蕭銑又忙碌起來,親自巡視指點,在自己如今的封地裡面推廣占城稻的下種和讓封地民戶額外施用鳥糞石的肥料。他如今的封地算上茶園桑林稻田,攏共已經過了萬頃——整個吳郡杭州、湖州、蘇州的總耕地數大約是十二萬頃,蕭銑夫婦名義下的土地已經佔了一個郡的十二分之一,比一個縣城還大。所以料理起來也是頗為不易。
春蠶收下來之後,又是今年水力繅絲機和飛梭織綢機大規模投入實用的第一年,也有許多問題要解決。同時還要把嶺南舶來的長絨白疊子花試種下去,收取棉桃後挑出可以適合牽伸纖維並條成紗的品種。其餘纖維長度不適合牽伸並條的,就只能將來作為棉襖的填充物使用了——棉紡織業在中國要到南宋末年才出現萌芽,而即使是不會紡紗,把棉花作為簡單的填充物使用,那也不是隋朝時就有的見識,只要弄出這些來,比時代領先幾百年是毫無問題的。
不過嶺南的白疊子花品種,其實也不算是當地特產,這種長絨棉學名應該是叫印度長絨棉,原產區最多分佈到緬甸西部,而林邑的氣候太過潮溼,並不適合種植這種作物。只是中南半島上古代就有陸路商路,在林邑國可以買到來自天竺和緬甸的白疊子花,也是正常。同理,蕭銑弄回來白疊子花之後,暫時也只能小規模養育選種,因為江浙同樣不適合棉花的種植。如今的華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