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2 / 4)

小說:安徒生傳 作者:青詞

小說《只是一個提琴手》裡,只不過這一次的方式更驚人,甚至帶著歇斯底里的味道。在這本書的開頭,作家同樣把自己隱藏在一個軟弱無力的虛構人物(克里斯蒂安)後面。在這個小說的中間部分,安徒生同樣在時間上採取了跨越幾十年的手法,把主人公的角色從克里斯蒂安身上轉移到一個堅強的女人,這個讓安徒生所讚賞的角色叫內奧米。她和故事的講述者正在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去追求他們的夢想。

。。

一個雌雄同體的人(3)

這部同時涉及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戲劇,雖然在劇情上古怪離奇,但在安徒生的19世紀30年代文學作品中,卻是一部在情節構思方面極為巧妙的傑作,它在身體上和性方面對人本身進行了描寫。在《阿格尼特和人魚》中,作者用穿插在戲劇第二部分開頭的故事突出地強調了這一點。在故事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12世紀菲英島上一個莊園的婚禮準備場面,兩個準備結婚的女孩正在聊天。在兩個女孩中,一個是性格奔放、具有男人味道的少女波迪,一個是溫柔靦腆、淑女般的卡倫,前者願意為自由付出任何代價,而後者則更喜歡平穩安逸的生活。儘管這個故事與民間故事中的情節毫無關聯,但它的目的只是在於讓讀者意識到阿格尼特雙重性格中的核心問題:她的情感中同時包含著兩種性別的因素,而這兩種因素則預示著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其中不僅僅暗示著她渴望成為另一個人,而不是現在的自己。正如安徒生在這部戲的序言中寫道,他想揭示出一個人義無反顧地渴望著能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一種追求未知的存在的強烈願望”。透過在《阿格尼特和人魚》中這個關於少女波迪和卡倫的小故事,安徒生為我們指明瞭另一種瞭解男人和女人雙性本質的途徑。

關於這種把兩種性別的基本要素結合為一體———在某種情況下甚至同時擁有兩性生殖器官的個體,也就是所謂的陰陽人———的雙性或雌雄同體的觀點,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縱觀人類文明的歷史,所有這種雌雄同體人的概念在藝術上一直作為一種與性別和性角色有關的遊戲存在和發展著———例如莎士比亞和莫扎特的作品。在1790年到1840年期間,雌雄同體人甚至在浪漫主義時代精神的隱喻手法中,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這不僅僅體現在藝術上,也反映在科學領域之中。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H?郾C?郾奧斯特關於“精神自然”的整體概念。《精神自然》是他在1850年創作的最後一部鉅作的書名,該書突出地表達了整個時代所信奉的樂觀思想和追求的信仰:任何對立和分歧都將在一個無所不包的思想或者指導原則下相互交匯,並融為一體。但雌雄同體人在浪漫主義文學著作中也是帶有修辭色彩的人物形象,它是統一的象徵,反映了包容兩性乃至讓這個支離破碎的宇宙———從微不足道的樹葉到動物和人類,再到銀河系———統統走向和諧的願望。在這種雌雄同體人中,他們不僅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諸多方面,而且還具有透過兩個對立面相互統一、相互作用而創造的第三種性別,按照這種觀點,在浪漫主義時期,我們可以感受和感知到,萬事萬物之間都是融會貫通的。

這個相互補充的概念是浪漫主義自然哲學中一個最重要的部分。例如,我們在弗里德里希?威廉?謝林的思想中就能看到這一點,他在1800年左右的一個講演中曾經指出自然界的生命本質,並闡述了一切看似對立的事物都是統一的這一思想。謝林認為,自然界的基本原則及其發展趨勢是兩極分化,同時,任何一個統一體都將分裂成兩個對立面,之後再一次合二為一。這恰恰是我們從亞里士多德關於兩性相合的故事中所看到的,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經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這個神話故事。比如說,這一點在劇本《蘭奇布羅》中就體現得非常明顯,劇中的主人公弗朗茨愛上了窮困潦倒的少女瑪塔,弗朗茨說:

“我曾經讀過一本古老的書,書中的一個希臘人在談到婚姻時寫下這樣一句話:每一個人都像一個半圓,翻滾著來到這個世界,滾著滾著,才發現自己只是一半。很多人遇到了並不合適自己的另一半,但也有很多人則會遇到合適他們的那一半,於是,他們結合在一起,在永恆的歡樂中永不停止地滾下去。我的另一半就是瑪塔,我也是屬於她的那一半。”

在浪漫主義時期,這種兩性之間的嚴肅遊戲以及雌雄同體人的思想,同樣也反映在歌德的《威廉?米斯特的學習年代》(1795~1796)中,書中的人物———米格農就是一個神聖的雌雄同體化身。在諾瓦利斯於18世紀90年代創作的作品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