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4 / 4)

小說:雲雨 作者:風雅頌

易變的。在這一出以千百年計的長劇中,人物衣冠固屢異於昔時,基本劇情卻大體上依舊。

在一些以當代情況為論述主題的著作中,追述一些歷史材料,是常見的做法。但是反過來,在以歷史情況為主題的著作中,怎樣適當安排對當代情況的論述,並且不至顯得生硬突兀,就不太容易措手了。因為前者哪怕僅以歷史材料聊作點綴,也顯得順理成章——至少需要交代一些來龍去脈;但對於後者而言,當代情況並非必不可少的內容。

現在,本書的主題和我對這一主題的認識,使我陷入必須勉為其難的境地:我的立足點在很大程度上將放在歷史情況的研討分析之中,但同時將引入對當代情況的觀察和思考,或者說對當代情況保持某種“觀照”。這種做法與一些西方學者的所謂“歷史方法”(指用追溯歷史的方法去理解或分析某些現存問題)可能稍有相似之處。不過另一方面,在對歷史情況的論述中,我更願意適度使用文化人類學的目光和著眼點。

近幾年來,我一直在為本書所論主題尋找一種新的視角、或者說新的分析思路。“性張力”的概念在我腦際盤桓了四五年之久,逐漸在此基礎上浮現出一個看起來較為可行的“工作假說”。按照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領域中普遍被接受的看法,“工作假說”和客觀實際不是一回事;客觀實際(或歷史真相)是尚待探索認識的物件,而只要有助於增進對這一物件的理解,或者能導致新的發現,就可以是一個有用的(成功的)“工作假說”。將此“工作假說”之法用於人文學術,在現代學術史中也已經極為常見。對於本書中以“性張力”概念為基礎的分析思路、視點或框架,亦作如是觀可矣。

“工作假說”使我聯想到對待西方學術理論的態度問題。常見的做法,似乎大致可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古訓來概括。這古訓固然不錯,但至少並不全面。因為它隱含著對“石”盲從偏信的可能傾向——不問“石”之好壞利鈍以及是否陳舊過時,拿起來就“攻”。結果常常並未能真正攻玉,而只是(很少有說服力地)去佐證“石”之鋒利或正確。其實“他山之石”本身往往同時也是一塊待攻之玉,比如文化人類學理論,本身就在不斷發展;而另一方面,中國古代史料在作為“玉”的同時,又何嘗不能起到攻玉之“石”的作用?中國史料之豐富、久遠和持續,是世界眾多古代文明中罕見的,但理解中國古代史料又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期浸淫,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方學者對這些史料的應用。因此,在研究中國古代各方面問題(不僅是本書所論的領域)時,視中國史料與西方理論互為石玉,應該是可取之道。

江曉原

1994年1月8日於上海

【注】

[1]江曉原《性在古代中國》(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中國人的性神秘》(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0;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

從奇文奇事《河間傳》說起

莫愁私地愛王昌

夜夜箏聲怨隔牆

火鳳有凰求不得

春鶯無伴囀空長

急揮舞破催飛燕

慢逐歌詞弄小娘

死恨相如新索婦

枉將心力為他狂

——元稹:《箏》

(一)從奇文奇事《河間傳》說起

《柳河東集·外集》捲上有《河間傳》,敘述一個極為奇特的故事。開首雲:

河間,淫婦人也。不欲言其姓,故以邑稱。始,婦人居戚里,有賢操。自未嫁,固已惡群戚之亂,羞與為類,獨深居為剪制縷結。既嫁,不及其舅,獨養姑。謹甚,未嘗言門外事。又禮敬夫賓友之相與為肺腑者。其族類醜行者謀曰:若河間何?其甚者曰:必壞之!

這些人花了一年多時間,做了各種努力,終於將河間引入圈套之中,使她的道德防線潰於一旦:

俄而又引至食所,空無帷幕,廊廡廓然,河間乃肯入。先壁群惡少於北牖下,降簾,使女子為秦聲,倨坐觀之。有頃,壁者出宿選貌美陰大者主河間,乃便抱持河間,河間號且泣,婢夾持之,或諭以利,或罵且笑之。

這時微妙的變化發生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