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
吳三桂來信敘述,磨盤山為樹木叢生的山谷,蜿蜒屈曲的道路僅容單馬行走,吳三桂所率部隊最先趕到磨盤山,其中包括都統沙里布帶領的滿軍。認定此狹長地勢敵軍無法紮營,也很難設伏,於是吳三桂決定不等多尼、趙布泰的大軍,當先乘勝追擊,消滅李定國殘餘。
豈料李定國並非等閒之輩,實乃足智多謀之名將。大營設在山後四十里處,下令將士們做柵欄圍道,路埋火雷,左右偷設伏兵,共設三伏,只等清軍進入三伏,首尾攔截痛擊,殲滅入圍清軍。
毫無防備之心的清軍一路闊步猛進,暢通無阻進入二伏。不料這時,南明軍內一名官員潛出向吳三桂告密,吳三桂立刻停下先鋒軍,急令撤回。南明伏軍見狀,提前炸雷圍攻,清軍倉惶迎敵,陷入混亂。實在抵抗不住,吳三桂急令後撤,隨即命炮擊左右南明伏兵。南明軍被轟現身與清軍短兵相接,廝殺慘烈,屍橫遍野。
後多尼、趙布泰軍趕到,眼見戰事驚心動魄,自己就手忙腳亂,指揮不當,且身為主將的趙布泰竟不在陣前。領先的吳三桂部隊乘勝連續追擊,但因未能得到多尼等人的有效支援,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事後,多尼、趙布泰等人為掩飾自己的失誤,把錯責推卸到部分前鋒護軍將領身上,請功的名單多是陣亡將領,包括趙布泰陣亡的親侄子多波羅。
如此做法可笑之處就在於同是衝鋒陷陣的將士,陣亡的就是功勞,活下的就是戰敗罪。
不據實上報,欺君罔上,而議政王大臣會議偏就聽信多尼等人的一面之詞,那時正好是簡親王濟度主持會議。
濟度並非單純與多尼交情好就偏信多尼,事實上,吳三桂的信中已經說明,多尼等人上摺子時,已經遣人私下告知濟度。濟度是在明知真相的情況下,還採信了多尼等人的說詞。
京城、雲南相隔千里,濟度和多尼卻彼此互通訊息,那京城兵諫、皇上調整兵權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