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就是孟志成說我的那幾句話:
工區幾十年的安全不是靠眼睛測量出來的…… 。 想看書來
大錘下的“針線活”(3)
你的眼睛就比道尺還準,以後全工區的線路標準都由你的眼睛測量……
看自己能的,工區的標準都不執行了……
工區的不走樣傳統到你這兒就走了樣了……
難聽的話就不要講了,自己走了樣怨不得別人,這是工區的傳統。工區因為執行規章不走樣的故事好多,具體來講我記不清了,但有一件事兒我還記得,田永富說。
那是楊志忠當工長時的事兒。哪一年我記不清了,但事兒我還記得。當時的班長姓陳,他帶著班裡的工人在站區內道岔區幹活。一天的活幹完了,楊志忠來檢查,一下查出道岔間隔小了1毫米。這下他不幹了,非要小陳帶人返工,他說差這1毫米,一晚上過多少車,對道岔的破壞有多大,萬一出了事兒誰也擔不起,福生莊的人怎麼能幹出這麼孬的活兒,重幹。
在他們的眼裡,大錘不是大錘,是手裡的針線,一針一線得做出個樣來。
其實,這個不走樣就是福生莊養路工區一代代傳下來的,執行不走樣的是工人,但真正不走樣的是執行標準的工長。福生莊養路工區的歷任工長都是不走樣的典範。
說到典範,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賈福元,八十年代福生莊養路工區的工長。
賈福元的名字我很熟悉, 1995年呼和浩特鐵路局在實現了安全生產一千天之際出版了一個報告文學集《彩虹》,作者賈建萍在《情灑鐵道線》裡對賈福元有詳細的描寫“這個身材魁梧,長著一張大臉膛的年輕人……在他的帶領下,經過三個月的苦戰,終於治理好了管內32處曲線、24組道岔,並使它達到全優水平。”
那個時候,福生莊養路工區已經是自治區的先進班組。但那個時期正處在改革開放時期,特殊的時代總會帶來一些特殊的情況,對於福生莊養路工區來說,每一個時期都緊密相連,時間是一分一分過的,安全是一天天積累起來的,沒有誰可以跨越歷史一步走到今天。昨天的付出就是今天的成就,我們不該忘記,同時也不能忘記。田書記對這一點深有感觸,說起那個時期,他言語裡充滿了感情。
你別看現在工區裡是清一色的男人們,可都有個媳婦在家等著。那會兒工區裡也是男多女少,大部分都是未婚青年,尤其是1985年至1986年鐵路職工大批退休,接班的都是些小青年,思想活躍。賈工長怕穩不住這些人的心,打報告要求段裡給工區派女職工。
俗話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女職工一來,工區裡熱鬧了不少。每天晚上賈工長組織學習業務,因為這批新接班的職工們業務水平不行,要想保持住工區的安全生產記錄,不增強業務學習強度不行。賈工長學習的方法特別,第二天要幹什麼,頭一天就學什麼。在工區的練功臺上,每天都響著叮叮噹噹的錘聲,他手把手地教,錘起錘落那招招式式都透著一股子精神氣兒。小青年們個個不服輸,都想在自己心儀的姑娘面前露兩手。到了線路上,活兒幹得是生龍活虎,一柄錘在手裡舞的得手應手,該輕的時候輕,該重的時候重。再看幹出來的活兒,軌縫一點不差,道釘整齊劃一,孟志成、我、鄭雲典都是那個時候讓賈工長調教出來的,1986年段裡在福生莊工區開安全生產現場會,線路全部達標,這就是成績。
……
不知不覺日已正午,田書記拍了拍手上的泥說該吃飯了。
我笑了說吃什麼飯。他說去廚房看看。走了。
在工區的練功臺上,我掄起大錘,本來是對著道釘卻一下砸到鋼軌上,“咣噹”的一聲,震得我虎口發麻。這兒“針線活”的本事要練多久才能練出來呢!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就是不服輸(1)
是什麼讓一代又一代的福生莊養路人如此敬業,是什麼使福生莊養路人把平凡累積成偉大。是百折不撓的堅毅,是學無止境的追求。福生莊容得下文化低的人,但容不下不學習的人。從工區成立那天起,一代又一代養路人發揚不掉隊、不落伍、幹中學、學中練的精神。老一代職工拿著字典學規章,帶著規章上現場,年輕一代學技術的積極性更高漲,這就是名聲鵲起的福生莊工區。想知道108節車箱萬噸鐵龍在半徑不足374米的彎道上衝撞和碾壓產生的故事嗎?想了解26名福生莊養路工60年如一日在每個24小時鍛造和錘鍊延續的精魂嗎?
福生莊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