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去世時,父親不在身邊,那時我還小。
這事雖已過去了很多年,可每每提及此事,張成龍仍唏噓不已。
那天爺爺病的已經說不出話,家裡人知道爺爺是不行了,都圍在爺爺的病床前。父親正好是下午班,他也想請假陪爺爺。正猶豫著該不該請假時,一直昏迷著的爺爺突然吃力地揮著手。大家都以為爺爺要什麼東西?奶奶拿來爺爺最心愛的菸袋,爺爺沒有抓,仍吃力地揮著手。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猜測著爺爺到底要什麼東西?站在一旁的爸爸突然明白了,跪在床前握住爺爺的手哭著說:“爸,我這就去巡道,可你一定要等我回來呀。”爺爺的手終於放下了,父親哭著走出了家門。等父親下班回來,爺爺已經去世了,父親愧疚地趴在爺爺身上號啕大哭。
“我在,就沒有不暢通的線路”(3)
堅強忠誠的養路人啊!此時此刻是最大的傷痛,後坡的伏虎山為之頷首,門前的大黑河為之動容。
這就是樸實的福生莊養路人,他們把一切都獻給了福生莊工區,都獻給了養護的這24公里線路,直到無怨無悔地離開人世。
爺爺去世前的最後一句話是:給我穿上路服吧。
奶奶從大紅衣櫃的底層,找到了那套疊得整整齊齊爺爺一直不捨得穿的路服,流著淚給爺爺穿上。
穿著這套路服,張富老人上路了。
說到這兒,張成龍的聲音有些哽咽,將頭扭過一邊用手擦拭著眼角。
鐵路是咱的命啊!這是張富老人生前最常講的一句話,這句話也在他身上得到最完美的體現。可敬可佩的老一代養路人,你們用生命護衛著鐵路大動脈的安全暢通。福生莊工區不會忘記你們,全域性幹部職工不會忘記你們,呼和浩特鐵路局不會忘記你們!
張順喜接過了父親張富手中的巡道燈,又踏上了父親曾走過了無數次熟悉地不能再熟悉的24公里線路。
剛開始,張順喜並不想來鐵路,想念書然後走出大山。他在鐵路邊長大,從小就看見兩股鋼軌和來來往往的火車,他非常想知道兩股鋼軌的盡頭是哪裡?那邊的風景怎麼樣。二十歲那年,父親說鐵路照顧老職工,你來鐵路吧,明天我給你報名,張順喜很想說“不”,可一看見父親鐵板一樣的臉,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就這樣稀裡糊塗的來了鐵路,當上了養路工,這一干又是三十餘年。
張成龍接著又向我講起了他的父親。
一次父親在巡道中,風馳電掣的火車甩下一塊煤,正好砸在父親的軟肋上,父親當時就昏了過去,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才醒過來。想到自己還沒交班,硬是一步一步爬回了工區。當人們發現父親滿身血汙地躺在工區門口時,已經不省人事,身後的線路上留下一條長長的血路。
在場的人都落淚了。
欽佩這位平時沉默寡言的硬漢子,竟有如此堅強的毅力,肋條砸斷3根,爬了近半公里的路程。
如果要問是什麼精神支撐著他,確實有點難為張順喜,他當時想到的只是自己是一名巡道工,當天的工作還沒幹完,交接班記錄本還沒有填寫。
這就是一個巡道工用鮮血譜寫的忠誠,在他心中“忠誠”兩個字是神聖的,是要用生命去護衛的。忠誠就是要始終守護好這24公里鐵路線,讓它永保安全暢通;忠誠就是安全的事再小也是大,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忠誠就是父親的那句囑託,只要我們在就沒有不暢通的線路。
也就從那天起,張順喜不想再往外走,他知道這輩子也走不出這大山。既為人子又為人父的他此時深深地理解了父親對那兩條鋼軌的眷戀。從一個放羊娃到一個鐵路工人,區別也許很簡單,僅僅是羊鞭和錘頭的差異,可這兩種工具蘊含著的意義卻截然相同。
張成龍的語氣越來越沉重,深吸了兩口煙後接著說。
一九八六年.
父親面臨著是提前退休還是繼續上班?讓我接班還是繼續上學的艱難抉擇。我當時不想接班,想繼續上學,將來考學走出福生莊,走出這大山。
當時的中國正面臨著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就業難,待業青年和*期間下鄉的知識青年大返城,增加了就業壓力。當時的文藝作品基本反映的都是那時的社會現象,電視劇《雪城》反映的便是那段歷史。
張順喜起初亦是支援兒子的想法。
可工區傳達了檔案,八六年將是最後一批頂替接班。
何去何從讓張順喜躊躇了三天,如果誤了這一次,再想到鐵路工作那將十分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