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8謀渥畲蟮氖撬�嵌災洩�緇岬牧私夂塗捶ǎ�巡輝侔嚴愀酆湍詰乜闖墒橇礁鐾耆�煌�⒈舜爍窀癲蝗氳納緇帷�
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還可以見到不少北上移民的香港文化人和專業人士(如廣告行業的)。創辦《號外》雜誌的陳冠中,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他移居北京已經十年。曾經擁有《明報》集團的于品海也已久居北京,現在內地經營電子商務行業和房地產,只有週末才會抽空回一次香港。一次我在北京機場遇見施南生女士,她說現在每個星期一半時間在北京,另外一半在香港,她的先生徐克導演呆在北京的時間更多,所以他們已經在北京租了房子。原《明報》副總大鬍子阮紀宏則到北京大學深造,把家也搬了過來,現又成為《明報》駐北京記者。像他們那樣把家(包括孩子)都搬到北京的,還有電影導演張堅庭。他們相信,為了孩子未來前途,應該讓他們儘早懂得中國並融入其中。但我也發現,在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各地,即使是東部沿海最發達的地方,也很少見到中下階層的香港人前去創業和發展,特別是香港的年輕人。最近在北京遇到較多的香港人,除了成群結隊的旅遊者,就數一些專業界的人士了(也許與CEPA允許多種行業到內地開業的新規定有關吧)。這使我聯想到香港人的普通話。一般來說,還在大學裡面的香港年輕人普通話都很差,以前連聽都聽不懂,近幾年已經好了些,但仍然開不了口。反而大學畢業有了工作,特別是進入了管理層,才知道普通話的重要,不少人又專門花錢去學。所以,在香港的公司裡面,老闆和經理的普通話說得比員工好,在香港的大學裡面,教師的普通話說得比學生好,乃是一種常態。而這恰恰顯示了香港年輕一代的危機和困惑: 競爭力越來越弱,冒險精神越來越少,眼界越來越狹窄,前途也必定越來越茫然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香港“母語教學”的困惑
1997年10月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署於九月二十五日正式公佈“中學教學語言指引”。自明年九月開始,除少數獲得批准的學校外,公營中學的中一學生都將以中文為教學語言,並逐年推廣至更高的年級。不遵循“指引”的學校將受到懲罰。經過多年的醞釀和爭議,香港以中文為本的“母語教學”總算起步了。但極具諷刺意義的是,就在“指引”正式公佈後三四天,九龍塘地區的兩所英文小學門前出現家長通宵排隊領取明年新生入學表格的人龍。其中一所學校只招一百二十名新生,一千三百份申請表派發一空後,仍有一千多名家長因領不到申請表,一度衝到學校大門,最後由警方出面平息風波。這件事情表明香港推行“母語教學”決非易事。英國人管治香港百多年,留下了一個獨尊英文的教育體制。目前香港的中學多數以英文為教學語言,堅持中文教學的寥寥無幾。但實際上,除了為數不多的英文“名校”外,一大批掛著“英文中學”招牌的學校完全名不符實,不僅學生聽不明白英語講課,教師的英文水準也達不到正常的要求,只得半英半中(廣東話)夾雜在一起,有的乾脆就用廣東話上課。香港學校教育質量逐年下降,已引起社會的普遍擔憂;長此以往,香港的國際競爭能力必然受到拖累。原因可能有許多,但目前這種教育體制必須改革,已成為共識。“獨尊英文”的結果,是造就了一代“中英俱不佳”的香港青年。幾乎所有行業都在抱怨現在許多大學畢業生連稍微像樣點的中文信件或英文公函都寫不出來。報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中學生不識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大學生差不多每句英語都說錯”、“會考以中文作文卷第一行都有錯字”之類的事例。一位教師給中二學生上中國歷史課,竟然發現全班沒有一人知道“次年”就是“第二年”,令他感嘆自己對今日學生的水準“估得還不夠低”。最大的問題,是“英語教學”使大批學生不能正常地從課堂上學得必需的文理科知識。一位資深新聞工作者痛切地指出,以為“用英語教學英文就會好些”根本是本末倒置。她說:自己曾身受其苦,完全明白假若英語程度不足,數學、地理、歷史、物理……攬住一齊死的悲哀。”可舉的例子實在太多,但要改變還真不容易。隨著九七回歸之日的迫近,“母語教學”的問題一再被提出,也一再碰壁。英國人不起勁倒也情有可原,現在特區政府正式宣佈了“指引”,實施起來仍然難以樂觀。首先是多數家長仍然死守“英文有用”、學好英文就要上英文學校”的觀念,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要為子女搭起一座通向英文名校的梯子,於是就會有通宵到英文小學門前排隊領表格的事情。由於剛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