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於死地,不過轉念一想,楚系外戚集團的勢力的確有些尾大不掉了。
在內宮有華陽太后,清夫人,在外官員遍佈朝廷中樞和地方,軍方也有不少將領。
這些人組合在一起作亂,不說顛覆秦國,但將秦國搞得元氣大傷,幾十年內都無力東出也不是不可能。
雖然不是所有楚系外戚集團的官員都忠於楚國,但只要其中有小部分,操作得好,也足以對秦國造成巨大的消極影響。
而且長子扶蘇身上還有一半的楚系血脈,楚系勢力算是後繼有人,等到長公子長大不可能不用孃家人,到時候楚系勢力還會膨脹。
若是等長公子扶蘇登上王位,那麼楚系勢力還不知道要膨脹成什麼樣子……
……
掩日和趙高自然不知道昌平君熊啟叛秦,致使楚系勢力幾乎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無數人被牽連,包括王室公主外戚,甚至連長公子扶蘇都受到了影響。
昌平君熊啟是真的狠,也是真的老謀深算,拿捏住了嬴政和李信的心理,使得嬴政派遣李信領二十萬秦軍伐楚。
又在伐楚的關鍵時刻叛秦,使得秦軍糧草不濟,腹背受敵,後路斷絕,最終被項燕給擊敗,二十萬秦軍損失殆盡。
作為伐楚的大軍,這二十萬秦軍必定是秦軍中的精銳,也是秦國二十萬青壯,再加上軍械糧草等等損失,損失可謂巨大。
趙國長平之戰損失了四十五萬多青壯,就直接一蹶不振,國力數十年都沒有恢復過來,二十萬青壯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要不是秦國底子厚,差點就給秦國幹廢了。
就算如此,後續影響也是巨大的,二十萬青壯背後牽扯到的是無數個家庭。
還有就是能夠使李信腹背受敵,無法採用壯士斷腕的方式撤退,這說明秦軍中肯定有楚系將領叛變,普通民夫組成的雜牌怎麼可能組織精銳的秦軍後撤?
秦國坐視李信被圍,而沒有派兵救援,這其中除了距離太遠,一時間趕不到的原因,還有因為昌平君熊啟的挑動各地發生了叛亂。各地駐軍要鎮壓叛亂的緣故,根本抽不出空。
如此一來,李信率領的二十萬秦軍就是甕中之鱉,哪怕固守,也等不了援兵,註定了覆滅的結局!
話又說回來,二十萬大軍覆滅後,秦國還能派遣成六十萬打軍滅掉楚國,殺死昌平君,項燕報仇雪恨,也真是變態!
就是統一的皇朝,也不一定經得起這麼折騰,軍力方面秦國,秦朝是真的強,可惜其他方面有太多不足了。
成嶠其實並沒有把楚系勢力全部給滅掉的意思,只是想將楚系勢力削弱到正常的水準。
如此大規模的削弱,沒有過硬的理由是不行的,硬來只會天下大亂,一個個去搜集罪證把柄,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因為如此做效率太慢。
熊啟叛秦無疑是一個極佳的理由,能夠以此為藉口,剷除楚系勢力中的二五仔,純淨秦國朝廷。
正好這一世熊啟沒有被封君,更沒有成為秦國相國,造成的破壞力不可能有原有軌跡大,可以靈活把握削弱力度。
名不正,言不順,沒有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楚系勢力中的高官就不能對熊啟完全服氣,熊啟想要暗中做什麼手腳難度就會大增。
例如熊啟想要將一名軍方中的二五仔升職,調到要害位置,要害地方,一位上卿的話語權跟相國的話語權怎能同日而語?
上卿的話,想要辦成,多半需要利益利益交換,而相國找個藉口就可以調動。
為此,成嶠是不會允許熊啟成為相國的,寧願支援呂不韋多做幾年,甚至支援其他有資格的人上位。
至於扶蘇,楚系勢力遭受到一定的削弱,對他而言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
想要成為太子,最重要的是得到嬴政的認同,只要嬴政認同了,才可能成為太子,才可能坐得穩,否則坐上了也可能被廢。
得到了嬴政的認同,以嬴政的心胸智慧,自然會幫太子培養一定的勢力,以便未來接班。
……
“截殺田光之事,沒有完全把握,因此必須往壞處想,未雨綢繆。”
“若是沒有找到田光的蹤跡,或者找到了又處於不好動手的位置,讓田光跟熊啟見著面,熊啟窺破了羅網的目的,又該如何?”
“都好好想一想。”
實際上成嶠心中已經有所考量,不過他還需要看看趙高和掩日這兩個都不是尋常角色的老陰比是否有更好的辦法……
至於熊啟沒有窺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