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上靜了靜。
鐵慈停住腳,淡淡道:“禮部操持一下,三日後朕攜群臣於景山昭元殿拜祭,下罪己詔,昭告天下。”
“陛下!”
“退朝。”
鐵慈的身影轉過屏風,群臣嗒然若喪。
容溥立在殿中,看著那個毫無留戀消失於殿後的人影,極輕極輕地,籲出一口長氣。
……
至明元年八月初三,皇帝攜群臣於景山拜祭先帝,下罪己詔。
詔書中自承不孝,於先帝人生最後兩年,未曾承歡膝下,晨昏定省,疏於對先帝的關切。後於躍鯉書院大比之中罪在失察,令奸細潛入先帝身側,導致先帝崩於重明宮。詔書言辭懇切,稱:“天譴於上而朕不知,人怨於下而朕不明。”“上累於先帝,下負於黎庶”,“諸般慘狀,罪實在朕”。
字字泣血,字字將自己罵個狗血淋頭。
以至於當日大殿上逼著皇帝娶老公的群臣,跪在底下聽得滿頭冷汗,一臉慚愧,從此再也不敢逼婚。
也聽的天下百姓目瞪口呆,直呼“不至於,不至於”。
倒也有人想要渾水摸魚,說些煽風點火的話,奈何就在罪己詔頒佈之前,盛都各茶樓酒肆,青樓楚館,都不約而同地說起當日重明事變之夜,盛都皇宮內外發生的各種事故。
其中有武帝臨城,有高手群逼重明,有狄一葦城頭殺容氏,有西戎千里馳援,有賀梓越牆,有宮主一擔挑兩臣,有顧府藏尚書,有雪夜騎蛇,有戚府老夫人開中門舉牌迎敵,有李蘊成跪雪奉書,有童如石雪地畫框,有顧小小怒罵童如石,有蕭問柳大義滅親綁祖母上城頭,有國子監三千學子圍堵長明街,有容溥夜闖風雪,率三千學子堵蕭立衡,有蕭立衡脅迫容首輔,容首輔悍然炸街。
還有陛下獨扛夜帝,重明喋血,以重傷之身,和同樣受傷的萍蹤郡主,兩個女子面對大批頂尖高手,硬是沒讓挾威而來的亂臣賊子進入重明宮一步。
有陛下坐鎮重明,交聯西戎,布兵燕南,解救了盛都之危,也將南下的達延騎兵打回了老家。
有陛下在危急時刻撥護衛出宮救護百姓。
有陛下解決宮內危機之後,第一時間對著惡徒敞開宮門。
有重明危解,盛都退兵之後,陛下憋了兩天的一口血噴紅了幔帳。
當日重明之變,很多事都被封鎖,很多細節,百姓到今日方知。
直到此時眾人才明白,原來那短短數日夜之間,盛都竟然比想象中更危機四伏,而危機四伏的盛都的各個角落,發生了這許多驚心動魄的事,出現了這許多精彩人物,忠臣良將,英烈義氣女子,大智慧勇擔當的少年郎。
令人熱血沸騰,激盪不休。
而所有精彩人物,都來自於鐵慈的挖掘。所有光彩,都不能掩蓋女帝當初的光輝,沒有她的鎮定、強大、勇氣和堅持,沒有她巋然坐鎮於盛都風雪,再多精彩的瞬間和絕豔的人物,也沒有施展的舞臺,盛都會真的傾毀於一夜之間。
無數人在茶樓砸了茶杯,無數人熱淚盈眶喝彩,無數書生匆匆推開板凳,趕回家奮筆疾書,要將這短短几日的華彩,以一腔熱血和激越情懷立即歌頌。
罪己詔被淹沒在這樣洶湧的群體情緒之中,如果有誰不識時務提一句皇帝不是,必然引起罵戰,頭破血流都不在少數。
這讓原本因為罪己詔惴惴不安的群臣,鬆了一口氣,也歎為觀止。
陛下真是把握了最好的時機,也真是善知人心,善用輿論。
在這樣強大的輿論氛圍之下,她罪己詔中所提到的所謂的自己的罪名,都成了她忍辱負重獨攬罪責至純至孝的明證。
誰不知道先帝最後兩年她不在皇宮,是因為被放逐,被針對。
誰不知道她那兩年,為了獲得力量,為了捍衛皇室保護先帝,一路艱難竭蹶,負傷無數。
誰不知道重明事變,是所有她的敵人,在和她單打獨鬥無法勝利的情形下,不得不卑鄙地聯合起來,用盡手段,做那驚天之局。
一個十八歲的少女,扛住了這些,扛住了那傾天之禍,戕心之痛。
反手將敵人都打入塵埃。
不負先帝,不負盛都,不負百姓,不負大乾。
百姓心中有桿秤。
同樣的事,發生在前面幾朝,自己恐怕早就是亡國奴了。
罪己詔不僅沒有影響皇帝的聲望,還隱隱更上了一層樓。
此事後不久,容溥便奏請回海右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