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這種錢,準確的說它是在1948年12月才出現的,它最初的名字叫做“中國人民銀行券”,到了1949年6月的時候,它才被正式定名為“人民幣”,而且你現在手中所用到的人民幣,應該都是1999年之後所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
如果按照印刷時間來考慮,你手中的人民幣,它們的年齡大都不會超過10年。
也就是說,“人民幣就是錢”這種說法,存在於中國的時間不過60年而已。
更何況,你拿著人民幣到國外去,無論是美國還是德國,英國還是印度,甚至包括隸屬於中國領土的香港、臺灣和澳門,他們也都不一定認為這些紙片就是錢。
關於“什麼是錢,錢是什麼”這個問題上,咱們不妨引用最最權威的馬克思老人家的說法——“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是貨幣。”
“一般等價物”,聽起來還是有點暈?
其實,“一般等價物”就是說,這個東西可以充當其他產品價值的衡量尺度——比方說,2把斧子、1件上衣、20斤糧食、1塊布都可以換1只綿羊,那麼綿羊就是“一般等價物”。
實際上,在上述情況下,我們可以簡單認為,綿羊就是錢。
用馬克思老人家的科學觀點來看,貨幣必須是擁有價值的實物商品,貨幣具有五種基本功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
也不曉得是翻譯者的學問太深還是咋地,馬克思老人家的話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迄今還是“專業術語”,一般人不太明白,所以我就對這五種功能給您進行一個通俗的解釋。
“價值尺度”嘛,就是用一個數字來衡量一個產品究竟值多少錢。
比方說你去北京街頭的饅頭店,1個雪白的大饅頭要5角錢,這就是它的價值,如果你去號稱“京城四大傻(蹦迪、泡吧、吃龍蝦、逛燕莎)”之一的北京燕莎友誼商城,1件內衣要賣1萬元,這就意味著,那件內衣的價值是這個饅頭的2萬倍——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這就是人民幣這個時候的價值判斷標準。
“流通手段”,簡單來說就是買東西的時候“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有錢才能買東西,有錢商品才能流通,有錢才是大爺——可不嘛,沒錢,沒錢那你還流通個什麼勁兒啊?
“支付手段”比較複雜一點。
比方說你很闊氣,大學畢業在北京奮鬥了五六年,每個月能掙五六千元人民幣,可北京房價這麼貴,為了娶媳婦,你只能在距離河北比較近的區域(以能收到“河北移動歡迎你”的簡訊為準)貸款買了一所“每平方米僅售1萬元”的房子,榨乾了爹媽一輩子的積蓄並且從七大姑八大姨那兒借了一屁股債出了首付——之後在你勒緊褲腰帶當“房奴”的過程中,每支付給銀行一筆房款,人民幣都在執行“支付手段”的功能。
“儲藏手段”的意思是貨幣可以作為你儲藏財富的一種方式。比方說農民們收穫糧食到糧倉,一看滿滿的,就感覺自己很富裕;牧民們趕著一大群牛羊,也覺得是一筆財富;貨幣呢,就是說你家裡存著這一堆這東西,你會感覺是一大筆財富。
“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理想,但理想與現實總是有一定差距。
比方說在你家的地窖裡,藏著成噸的金條、銀幣,天天讓你點數目,你肯定每次下去點的時候都興致勃勃、興趣盎然;但如果天天讓你在家裡數草紙,你肯定就覺得索然寡味、意興闌珊,這就很典型的說明了貨幣作為儲藏財富手段的功能。
世界貨幣的意思就是說,貨幣可以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國外商品、支付國際收支差額,這是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時才會產生的一種功能。
有人分不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這兩種功能,這裡給你個簡單的區分辦法——流通手段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現貨現錢、錢貨兩清”;支付手段呢,就是“欠債還錢,延期支付”,不管方式是“先交錢,後服務”,亦或是“先服務,後交錢”。
看清楚了,在馬克思老人家眼裡,“錢”必須是某種有相應價值的商品,紙幣可不是錢。
txt小說上傳分享
1。4幸福的新時代
為什麼馬克思老人家堅持認為紙幣不是錢呢?
簡單來說,“信用”這玩意兒時不能儲存的,所以,紙幣作為信用貨幣,是不具備“儲藏手段”的功能。
比方說,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