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不到100年的統治歷史裡,至元鈔使用時間超過60年,是元朝最重要的貨幣。
大元朝的中通元寶交鈔和後來的至元通行寶鈔'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為了“又快又好”地把大元朝建設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和大金朝一樣,大元朝朝廷對人民的掠奪有點狠,政府印刷至元鈔的時候,大鈔太多,小鈔不足,民間不得不用茶帖、面帖、竹牌、酒牌等充當小鈔,還有乾脆用油漆的小木片當做小鈔。
元朝中期以後,政府和官僚系統越來越臃腫龐大,支出不斷增加,蒙古統治者粗暴殘忍,,對財富貪得無厭,恣意浪費,對王公貴族又大肆賞賜,即使把全國的財富都掠奪到了首都,國庫還是開始空竭。
到了元朝最後一個皇帝當政之時,災荒頻發,加上蒙古統治者不曉得撫卹民心,導致人民起義此起彼伏,為了鎮壓人民反抗,政府財政更加不夠用了,不得不一次次求助於濫發紙幣的“法寶”。
根據發行數量統計,到1329年,至元鈔發行額度相比1287年增加了8倍左右,而物價則上漲了10倍,老百姓的財富就這麼一點一點的被政府給颳走了。
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年),看到至元鈔也開始急劇貶值,而鎮壓人民起義的軍費又沒有著落,元順帝開始換個新花樣,發行了“至正中統交鈔”。
這個時候,元朝已經到了滅亡前夕,既然是因為軍費沒有著落才發行新紙幣,可想而知至正鈔會如何發行,大元朝的紙幣印刷機那是全力開動、辛勤工作:
“軍儲供給賞賜犒勞,每日印造不可數計,舟車裝運,軸轤相接,交料之散漫人間者無處無之……京師料鈔十錠,易鬥粟不可得”。
成車成船的運至正鈔,那至正鈔的幣值可能高麼,也難怪散落到地上人都懶得拾起,
至於價值嘛,十錠鈔連一斗粟都買不到了!
可惜的是,窮鄉僻壤過來的馬可波羅先生沒有看到這樣的景象。
急劇的貨幣貶值大大加重了人民的災難,元帝國的所有民心、信用全部喪失,紅巾軍起義風起雲湧,和金王朝、宋王朝一樣,元帝國也在紙幣急劇貶值中亡了國。
元朝末年流行一首民謠:“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合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愚賢,哀哉可憐!”
“開合變鈔禍根源”,人民群眾的眼睛是何等雪亮啊!
。 想看書來
3。3五百年的輪迴
因為親眼目睹了大元朝因為紙幣而亡國,大明朝建立之後,首任CEO朱元璋準備恢復使用銅錢,而且也真的鑄造了很多銅錢,但鑄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開採銅礦鑄錢很麻煩,成本很高,想想人家大金朝、大元朝的紙幣,不也用得挺溜的麼,我為什麼就不行?
我是全天下的老大,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於是,朱元璋就依葫蘆畫瓢,學著大元朝的樣子頒佈“鈔法”,洪武七年(1374年)年設“寶鈔提舉司”,第二年就由中書省開始印造“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分為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貫共六種面值,低於此面值的才用銅錢,但是禁止金銀流通。
朱老大同時規定,寶鈔一貫兌換白銀一兩——不過,民眾只能用白銀向政府兌換寶鈔,但不能用寶鈔向政府兌換白銀。
哦,原來是隻許老朱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啊!
朱元璋從小隻顧著放牛了,文化水平比較低,學宋、金、元學得不好,人家那些紙幣在開始發行的時候,都是有擔保的(不管是鐵錢、銅錢或白銀、絲綢),可老朱家的大明寶鈔,啥擔保也不設,只是強行規定人民必須使用——“凡商稅課程,錢鈔兼收,錢什三,鈔什七”。
也就是說,所有納稅繳費,大明寶鈔要佔70%。
老百姓可沒有印鈔機,大明寶鈔哪裡來?
還不是得拿實物來找政府換!
更要命的是,前期的紙幣還分界回收,老朱家的紙幣,只投放、不回收……
想想看,這樣的大明寶鈔,不貶值才沒有天理呢!
1375年印刷出來的大明寶鈔,到了洪武23年(1390年),1貫就只值250文錢了,再到了洪武27年,只值160文了。
至於“昏爛”舊鈔,購買力急劇更是下降,甚至形成了新鈔購買力要超過舊鈔1倍的情況,以至於後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