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4 / 4)

座標。

近年,海峽兩岸回憶、評價金廈炮戰的文字愈來愈多,大概正應了“終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離此山外”。

我是炮戰的痴迷者之一。因為,文學只崇拜個性化的事物,而炮戰即為個性化戰爭之典範,它以不大合乎戰爭規律的方式淋漓盡致地表演了戰爭的規律,面孔與其它戰爭委實太不相同。還因為,文學喜歡反映與現實息息相關脈承緊密的事物,而當其它戰爭早已進了博物館的陳列室時,唯有那場炮戰的成因猶在,故它一點也不陳舊,仍是擺在我們案頭需要經常在其中查詢些什麼的備忘錄。

將近1500個日日夜夜,我好像一直手握著一架無形的可觀察時空的“放大鏡”,千百遍將那場炮戰再拉到眼前,認真而執著地研觀其生動鮮活的各個細部,以及它於廣闊背景下面同別樣事物的種種關聯,以及在並未中止的程序中曾經和仍在發生的作用。

海峽對岸也有同樣的痴迷者。前些年,一次在廈門召開的關於兩岸問題的學術會議上,臺灣的王教授特地跑到我的房間來“切磋”炮戰。我們互相恭維了“您是專家、權威,向您學習、討教”之後,便開始了客氣、禮貌的磨牙。爭執涉及史實,關乎評價,直至都口乾舌燥,互相不能扭轉對方的固執,從而都真切感受到了兩岸認識上的差異及達成共識的艱辛。最後,王教授又委婉地向我發難,他說研究中一直存在著若干困惑,目前尚無人給出完美的解析,希望沈先生明示、指教,云云。我笑:敝人見微識淺,怕不能令教授滿意。

王教授的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尖銳,直通對炮戰歷史意義的歸納、總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