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衣縮食,卻難置下自己的蝸居物業。即便有買得起首期者,亦要受炒家二手、三手的盤剝。一時全港怨聲載道,激起港府遏制樓市投機風。地產巨頭接招還招,控制全港上市公司市值過半的地產商,誰能奈何?
“10年前,當香港樓市從20世紀80年代初房地產衰退中復甦,重新納入又一輪升勢之時,住宅樓宇每平方英尺(0。0929平方米)的平均售價不過是700~800港元,而與民生關係最為密切的中小型住宅還不及這個價。而現在,豪華住宅每平方英尺的售價已超過13000港元,連遠離市區的新市鎮,樓價之高也令人望而生畏,普普通通一套住宅動輒要價數百萬港元已司空見慣。拿一套建築面積僅400平方英尺的小型住宅來說,目前售價約為240萬港元。
“而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月薪不過1。2萬港元,為了構築自己的‘小巢’,買下這種僅夠建立‘二人世界’所需的小型住宅,除了要拿出首期72萬港元的現款(按七成按揭)外,還要每月供款1。5萬港元,才能在20年後還清全部樓款本息,成為真正的‘業主’。如果說,若干年前的樓價水平,年輕一代的‘無殼蝸牛’經過發憤努力,節衣縮食還可以承受的話,那麼時至今日,即使不吃不喝,也很難填滿供樓這個‘無底洞’了。”
上述文字,錄自1994年8期《今日港澳》中的一文。翻閱香港報刊,這類望樓興嘆,戟指鞭撻的文字處處可見。1991年5月18日《華僑日報》的《炒樓狂潮害苦了真正的用家》,以一慳儉積蓄的市民置業夢的破滅,傾訴“無殼族”的哀怨。
香港置業難,租房亦難。香港是世界租金最貴地區之一。據1990年資料,香港寫字樓租金平均水平居世界第4位,每平方米月租為83。2美元,次於東京、倫敦、蘇黎世;商業鋪位居世界第一,每平方米平均月租619美元(4828港元),其次是東京、倫敦、紐約。在香港黃金地段,每平方米商鋪月租,動輒要1000美元以上。
到1994年5月,國際物業顧問仲量行宣佈,香港寫字樓租金已超逾東京。
香港租金昂貴,不僅本港人士苦不堪言,外商更是怨聲載道。香港美國商會主席馬畋指出:香港的高租金,使不少美商盈利微薄甚至無利可圖,已到了不堪重負的地步。德國西門子集團總裁葛廷嘉,年前考察香港後向報界發表建議:“香港租金水平應在某一水平上停頓下來,否則不僅令一些海外企業望而卻步,亦將影響外商在港公司的未來擴充套件計劃。”
本港人士及外商群情怨怒,地產發展商與代理商首當其衝。本港地產公司有40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百餘家。信譽不佳的公司有500家之多,也許是它們名氣太小,輿論批評的矛頭多指向藍籌股地產公司,連信譽極佳的長江實業亦不可倖免。
《東方日報》1991年5月26日《地產發展商賺錢知多少》一文:
“做牛做馬為片瓦,有人窮一生精力,才可以自己擁有物業,樓價已佔去家庭收入的7成,究竟地產發展商在建樓及賣樓之間,賺去我們多少血汗,難以統計。但從香港有數的富豪都是經營地產業務,上市公司之中,逾5成的市值均是地產建築公司,可見做地產的賺錢能力。”
該文接下來以樓市盈利大戶長江實業發展茶果嶺麗港城為例,剖析並估算李超人在這個地產傑作中,將如何獲取111億驚人鉅額利潤。
在筆者的記憶中,曾看過這樣一篇文章,文中以“一將功成萬骨枯”為喻,來調整地產商的輝煌業績是由置業租房市民的血汗堆砌而成的,擊碎了民眾對地產驕子的偶像崇拜。
曾幾何時,以地產驕子為中堅的華資財團,打敗了老牌英資。華資大顯神威,華人揚眉吐氣。然而,還是這些地產驕子,還是這些華人市民,地產商謀利盼樓(價)高,置業租房者盼市淡樓(價)低。
矛盾由來已久,進入20世紀90年代群情形成高潮,昔日的時代英雄成了眾矢之的。在這方面,代理商所受的譴責,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即。
香港至少有一百篇文章,談到地產經紀界新貴,年僅30歲的羅北輝。他以1。4億港元購得火災後的重慶大廈首都酒樓商場,僅花0。2億港元裝修一番,易名為意德日廣場,一年後以6。8億元出手,淨賺5億港元。羅弱輝原為地產經紀行職員,幾乎是白手起家,幾年內炒房炒到10億港元身價。地產代理商賺錢的總能量不及發展商,但牟取暴利的幅度,遠遠高於發展商。
那麼發展商就是炒地炒樓的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