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華人行地盤,業界莫不驚奇李嘉誠“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實,熟悉李嘉誠的人知道,言行較為拘謹的李嘉誠,絕不像一位談鋒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他像一位從書齋裡走出來的中年學者,亦不像那種巧舌如簧、精明善變的商場老手。
李嘉誠靠的是一貫奉行的“誠實”,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譽”,尤其是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一役,使他名聲大振,信譽猛增。所有這些,就是他與滙豐合作的基礎。
舊華人行的拆卸工作始於1976年2月10日,誰都想與業主滙豐銀行合作興建新華人行。
相傳華人行的來由有這麼一則掌故。在20世紀初,港島中環是洋行的天下,華商想躋身中環無立錐之地。當時有一位地產商在皇后大道中興建一座商業辦公綜合樓,樓建成後,華人競相入夥承租。洋人一貫自以為高人一等,不屑與華人同樓棲身,已付訂金的洋人紛紛退租。於是此大樓便成為華人的“獨立王國”,大樓名稱便改叫“華人行”。不少華人從華人行發跡。最具影響的一件事之一,有香港股壇教父之稱的李福兆,於1963年與友人在此密謀成立與香港會抗衡的證券交易所,秘密安裝150條電話線至華人行,並於1969年年底宣告遠東交易所開業。
1974年,滙豐銀行購得華人行產權。因年代久遠,建築已十分陳舊;更因為華人行位於高樓林立的中環銀行區,原來的華人行大樓已日益變成小矮人。1976年,滙豐開始拆卸舊華人行,清出地盤,用於發展新的出租物業。
在地產高潮,位於黃金地段的物業,必寸樓寸金。加之華人行在華人中的巨大聲譽,華資地產商莫不想參與合作,分一杯羹。
李嘉誠便是其中之一,他穩操勝券,果然如願以償。
是長實中標獲取中區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才使得“高高在上”的滙豐大班沈弼關注起地產“新人”李嘉誠來。他仔細研究了李嘉誠合作的意向材料,拍板確定長實為合作伙伴——此時,與李嘉誠中標地鐵上蓋不滿一個月。
長實與滙豐合組華豪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