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的機會多起來了,朱元璋有意識地讓他參與一些軍國大事的決策和治理。
這天,朱元璋讓朱標看一份奏報,原來荊州的陳諒造反了,據湖北承宣布政使司說,他是陳友諒的舊部,朱元璋問太子怎麼看。
朱標有他的思路,必是湖北荊州的地方官魚肉百姓,逼得民不聊生所致。造反總不是好事,朱標有點擔心。
朱元璋以為誰造反倒不可怕。即使是太平盛世,也有鋌而走險的人。可怕的是荊州百姓都跟從造反,這是朕頭疼的事。他強調的是百姓的趨從性非常可怕。
朱標認為照理說不該。現在不是元朝末年了,皇上施行了那麼多仁政,扶農桑,興水利,放工商,幾乎沒有吃不上飯的地方了,有吃有穿為什麼反,官逼民才反啊。
“也不一定。”朱元璋說,“建國之初,洪武三年就有福建的陳同造反,竟佔了永春、德化、安溪,後來青州又再現黃巾義旗,沒有斷過。”
朱標問:“那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是經過苦苦思索才得出結論的,只有一種解釋:老百姓中有一些不安分的人,他們是好事者,厭居和平、喜歡大亂,這非常可怕。秦末的陳勝、吳廣,漢代的黃巾,隋末的瓦崗寨,唐朝的王仙芝,宋代的宋江、方臘,一旦有人揭竿而起,便有大批的農民拋棄田園家舍,舍掉桑棗榆槐,舉家從軍,老幼盡行。他問太子知道為什麼嗎?
朱標搖頭。
朱元璋分析,人沒有滿足的時候,得隴望蜀,腹中無食盼溫飽,吃上飯了想山珍海味,有了土地想當官,當了宰相想當皇帝,人都有渾水摸魚的劣根,?渾了水,大家來摸魚。
朱標不敢苟同,父皇這個見解,史書上可沒有。只記得父皇說過,魚肉百姓的暴政和貪官,是引發造反的原因。
朱元璋開導太子說,這固然對。國家若想安定,就要讓百姓減少怨氣,必懲貪官。你不是說為朕設立皮場廟太過於狠毒嗎?就這樣還煞不住貪贓枉法之風呢。賬有不同演算法,也不能因為懲治貪官而寬大那些造反的暴民。
朱標開了竅,認為這樣看來,總用一種辦法治天下是不行的。
朱元璋問他為什麼願意出去私訪?為什麼官員在他面前不敢說假話?因為他們知道,朱元璋從各種途徑能知道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