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異母弟)府中的幕僚,後因恥於自炫而請辭去職。數年後二度進京,赴考對策,被授予太常寺奉禮郎(掌奉幣帛、祭祀的初獻官,從八品)、東臺詳正(校理圖籍)學士。在其任職的第三年,遭人排斥,被貶離京城,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儀鳳三年(678),年近不惑,歷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而後入朝為侍御史(從六品)。武則天輔政,他多次上書諷喻,犯下忤逆之罪,被投入大獄,後遇大赦而獲釋。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今浙江臨海)縣丞,不久即棄官遊歷廣陵。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皇帝自立,徐敬業(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抗,徵聘駱賓王為幕僚,出任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了《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這篇檄文,寫得義薄雲天,氣壯山河。據說武則天閱後,惶然而問:“誰為之?”她認為這樣的人才居然未被朝廷發現,實在是“宰相之過”。其時,徐敬業的軍隊也因沾了這份“討武曌檄”的光環,儼然成為仁者之師、正義之師、勝利之師。但是,才情文筆出眾的紙上檄文,畢竟不能真的替代勝利之師。徐敬業臨時糾集的烏合之眾,遠非大唐正規軍隊的對手。三個月後,徐敬業即兵敗被殺,駱賓王則下落不明。《資治通鑑》說他與徐敬業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他投江而盡,《新唐書·文藝》則說“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唐僖宗的尚書司勳郎中孟棨(乾符二年(875)進士)在《本事詩·徵異》中記敘:“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偏遊名山,至靈隱,以週歲卒。”於是,有關駱賓王之死,已然成為一個千古未解之謎。
在“初唐四傑”中,駱賓王流傳下的詩作最為豐碩。他曾久戍邊城,寫下不少膾炙人口的邊塞詩。如:“旅客春心斷,邊城夜望高。野樓疑海氣,白鷺似江濤。”(《蓬萊鎮》)“別島連寰海,離魂斷戍城。流星疑伴使,低月似依營。”(《遠使海曲春夜多懷》)“落雁低秋塞,驚鳧起暝灣。胡霜如劍鍔,漢月似刀環。”(《在軍中贈先還知己》)“壯志凌蒼兕,精誠貫白虹。君恩如可報,龍劍有雌雄。”(《邊城落日》)詩中充分彰顯出作者的豪情壯志,見詩如見其人。此外,駱賓王尤其擅長七言歌行:他的佳作《帝京篇》被評為初唐罕有的長篇,被世人廣為流傳,喻為絕唱;他的《疇昔篇》、《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
駱賓王之詩,以嶔崎磊落的氣息,驅使富豔瑰麗的詞華,充分吸取了六朝小賦的結構形式及初唐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宛轉而和諧,聲情並茂,感染力強,易於上口成誦。因此,與“初唐四傑”稍後的劉希夷、張若虛,以及盛唐的李頎、王維、高適,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谷、韋莊等相比,後者所作的長篇歌行,大都是傳承了駱賓王的文體與風格。
唐·孟棨《本事詩》實錄:
宋考功(宋之問)以事累貶黜,後放還,至江南(公元705年)。遊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吟行,且為詩曰:“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第二聯搜奇思,終不如意。有老僧點長明燈,座大禪床,問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諷甚苦,何邪?”之問答曰:“弟子業詩,適偶欲題此寺,而興思不屬。”僧曰:“試吟上聯。”即吟與聽之,再三吟諷,因曰:“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之問愕然,訝其遒麗。又續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僧所贈句,乃為一篇之警策。遲明更訪之,則不復見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30、《賦得妾薄命》
唐·杜審言
草綠長門掩,苔青永巷幽。
寵移新愛奪,淚落故情留。
啼鳥驚殘夢,飛花攪獨愁。
自憐春色罷,團扇復迎秋。
這是一首以“妾薄命”為命題的應制詩。
“草綠長門掩,苔青永巷幽。寵移新愛奪,淚落故情留。”這四句詩用草綠、苔青、寵移、淚落,遞進式地描繪了皇后陳阿嬌深居長門宮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