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小說:牧野流星 作者:莫再講

夫,但他兩位師父的內功都是介乎邪正之間,不能說是上乘的正宗內功心法。張丹楓留下的這本“玄功要訣”,顯然是他畢生武學精華之所聚的上乘心法了。

楊華想道:“張丹楓是一代武學宗師,他的內功心法不知如何深奧?”果然一開頭他就不懂。“子日: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豈能出於理、氣、象乎?”文字的意思,他是大致懂的,但這幾句說得太“玄”,他卻不知與武學有何關係,心想:“孔子哪懂內功,為何引他的話?”

再讀下去,這才知道是與武學有關。書中寫道:“象者拳之形也;氣者拳之勢也;理者拳之功也。理氣兼備,舉手投足,無不逾矩。”跟著把闡發這幾句話的道理解釋的清清楚楚,亦即是修習上乘內功“心法”了。楊華細細咀嚼,越讀越是有味。只覺書中的解釋,和自己曾經學過的有些地方也可以觸類旁通,那是卓而不玄了。“玄功要訣”講的都是武學基本原理,雖然只是十數頁的薄薄的一本書,已是包羅永珍。他以前的所學和這本“玄功要訣”比起來,有如小溪之比大海。

不知不覺翻到最後一頁,最後一行寫的是:“心法領悟,可以入內室鑽研無名劍法。”楊華心裡想道:“玄功要訣,精深博大,要說領悟,談何容易?但我在石林可是不能久留,還是先去看看無名劍法吧。”又想:“劍法名為‘無名’倒也特別。聽說張丹楓是天山派的始祖,為什麼不叫做天山劍法呢?”

楊華踏入山洞的最前一間石室,只見兩邊石壁畫滿圖形,共有一十八個,畫的都是各種使劍的姿勢。

但只有圖形,卻沒文字,楊華留心細看,第一個圖形像是“朝天一柱香”,但這個劍式,劍尖是筆直的指向天空的,壁上的圖形劍尖雖也上指,卻是斜指。認側面的某一個角度看來,劍尖倒似乎指向站在下首的敵手了。第二招像是“玄鳥劃砂”,但仔細看時仍是不像。而且“玄地劃砂”乃是轉身以反手發出的劍式,楊華試一比劃,根本就不可能一下子從“朝天一柱香”變為“玄鳥劃砂”。

其他各式劍招,情形都是類此。看來像是某一普通劍式,細看又不相同,甚至有若干劍式,左看像是甲派的招數,右看像乙派的招數,正中間看又像丙派的招數的。而且十八個圖形,劍勢都不連續。楊華看得莫名其妙,想道:“這個劍法可比玄功要訣更難懂了。連招式的名字都沒寫上,怪不得叫做無名劍法。”

原來這是張丹楓晚年所創的劍法,己是在他開創天山派之後許多年的事情了。其時他的愛妻雲蕾已死,他的掌門弟子霍天都已足以支撐門戶,於是他遂重履中原,最後回到他與雲蕾少年時候最喜歡的地方一一石林一度過晚年,方始創出這十八式“無名劍法”。這“無名劍法”比任何“有名”的劍法,境界都要更高一層。它是要靠學者各自的悟力自創新招的。楊華的“玄功要訣”都未入門,當然是看不懂這最深奧的“無名劍法”了。

楊華走出石室,心裡想道:“我現在尚未領悟玄功要訣,欲求躐等,自是不易。但祖師的劍法必定有其道理,我先把各個圖形牢記心中,以後待我有了那個學力之時,說不定就可懂得其中的妙處了。”到洞口一看,只見瞑色四合,原來他在洞中沉迷於張丹楓所傳的武學,不知不覺已是過了整整一個白天,此時肚子方始覺得有點餓了。楊華把那塊封洞的石頭轉過來堵住洞口,爬下劍峰。

於是者接連幾天楊華都在石室裡默記那壁上圖形,不覺七日之期已滿,一十八式“無名劍法”亦已牢記心中。

雖然他還可以留在石林,但為了急於去找孟元超以釋心中疑問,他還是決定了按照原來的計劃,在師父“失蹤”了一週年的日子離開。

最後一日,他戀戀不捨的離開了住了幾年的石屋,但在他要出石林之時,卻忽地想起一事。

楊華想起那日的奇事,暗自思量:“兩位師父生死卜。可能尚在人間。但凡事不能從好的一面著想,壞的一面,陽繼孟這大魔頭說不定也還是活著呢?”跟著自然想道:“假如陽繼孟未死,先回到石林,萬一給他發現劍峰上的秘密,以他的武學造詣,說不定可以領悟張丹楓的無名劍法,那豈不是助紂為虐。不如回去毀了他吧。”同時他也委實捨不得離開石林,想回去再看一看他最喜歡的地方,喝一口劍池的清水,摘一朵劍峰的野花。

正當他向劍池走去的時候,忽聽得有腳步聲響,好像就在身邊。楊華吃了一驚,連忙躲在一塊岩石後面。

腳步聲走過去了,那兩個人說話的聲音也聽見了。但卻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楊華怔了一怔,隨即啞然失笑:“在我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