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雖然如此,在這一年過後,他的武功已是突飛猛進,遠非從前可比了。
還差七日未滿一年,他準備滿了一年,便即離開石林。他在石林住了幾年,一旦就要離開,自是不免對這名山勝地,頗有戀戀不捨的感情。於是在這七大當中,他拋下武功,到處遊玩。
這一日他在劍池洗了個澡,遊興正濃。在劍池上來之後,抬頭看那劍峰,“劍峰”二字,相傳是明代的天下第一劍客張丹楓所書,鐵劃銀鉤,寫得十分有力。
楊華看得心神如醉,似乎張丹楓的書法也有可以和劍法共通之處,忽發奇想,要跑上劍峰摸一摸張丹楓的書法。還想看一看是不是可以把它拓下來。
劍峰峭立如筆,字刻在一塊平滑如鏡的岩石上,下面絕無可以立足之處,也不知張丹楓當年是怎樣寫上去的。
這樣險峭的劍峰,猿猴也難爬上。但已是難不到武功突飛猛進的楊華。他以壁虎遊牆的上乘輕功爬到那塊岩石下面,把準備好的一條繩子縛在劍柄,寶劍插入岩石,繩子的一端縛在腰間,身子懸空,摸張丹楓所題的“劍峰”筆劃,默想其中可以和劍法共通之處。
“峰”字最後一筆像一柄利刃似的直拖下來,但中間卻有個小小的缺口,筆勢不能連續。楊華覺得有點奇怪:“張丹楓寫這個字為何不作興一氣呵成呢?”
楊華把眼睛貼近缺口往裡張,只見黑黝黝的竟是一個不知有多深的山洞。好奇心起,用力一攀那塊凸出來的石筍,忽聽得軋軋聲響,刻有“劍峰”兩字的那塊大石忽地似磨盤轉過一邊,出現了一個比海碗還要大的洞口,已經是容納得一個人鑽進去了。楊華拔了一些茅草堆在洞口,用隨身攜帶的火石點燃,讓洞中衝出一股穢氣去淨。然後下去拿了火把,方始入洞探險。
入口雖狹窄,裡面則甚開闊,楊華走過一條長廊,忽地眼睛一亮,只見一張白玉供桌,桌上寫有幾行文字。這張玉桌,竟是整塊通體晶瑩的白玉做成的。玉石不奇,但這樣大的一塊白玉,可是無價之寶。
供桌後面的石壁上有個中年書生的畫像,丰神俊秀,栩栩如生。左下角寫有幾個小字“天順七年化外之民張丹楓自畫像。”
“天順”是明代第六個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的年號,(按:明英宗登位時的年號為“正統”,其後改為“天順”,天順七年即公元一四六三年。)距楊華髮現畫像之時,已有三百多年。楊華站在這一代武學大宗師的畫像之前,不由得肅然起敬。
回過頭來,再看那白玉供桌上寫的幾行文字。四行大字寫的是:“入得此門,與我有緣。願作我徒,戒律必遵。”另一邊寫有密密麻麻的十條戒條。下面還有一行小字,寫的是:“拜師之禮,每讀戒律一條,叩頭十響,必須用力。”但供桌上卻不見有什麼拳經劍譜之類。
楊華心裡想道:“我並不貪圖絕世武功,但這位前代大俠卻是值得我向他磕一百個響頭,尊他為我隔世師尊。”
那十條戒律只有第一條有點特別,其他九條,則是名門正派常為戒律,不外“不許恃強欺人,不許姦淫擄掠,不取不義之財……”等等,第一條卻是:“不作大明臣子,但遇外敵入侵,可為大明出力。”原來張丹楓的祖父乃是和明代始祖朱元璋爭奪江山的張士誠,張士誠和朱元璋在長江一戰,兵敗沉江,故而張丹楓留下戒律以不做明朝的官列為首要。怎料到有人發現之時,早已是改朝變代了。
楊華心想:“我當然不會做官。但這條戒律的主旨乃是要抵抗外敵的入侵,如今是滿洲韃子霸佔了漢人的江山,根據這一條的道理,我就該和俠道一起反抗清廷,這正是我今後該做的事。”
其他九條,更是任何一個正派的人應當遵守的立身處世的道理,楊華當然依得。於是毫不躊躇的便即跪在張丹楓的畫像之前磕頭。由於他對這位一代武學宗帥的仰慕乃是發自內心,因此不折不扣的依照張丹楓遺囑吩咐行拜師之禮,每讀一條戒律,用力磕足十個響頭。讀完十條戒律,瞌足一百個響頭,磕得額角都腫起來了。
忽地奇蹟出現,只見他跪下磕頭之處,地面凹陷,裂開一個山洞,隱隱透出寶光。楊華挖開泥士一看,地下藏的是一個丘匣,四角嵌有四顆明珠。楊華這才知道,張丹楓要他磕這一百個響頭,磕得原來大有道理。開啟玉匣一看,裡面藏的一本書,封面題的是“玄功要訣”四字。
楊華得兩個師父傳他的刀法劍法,對於臨敵的招數所知已是甚多,但上乘內功如何修習卻是未知。小時候父親和段仇世雖曾傳授過他一點入門的練功法子,後來丹丘生也教過他一些吐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