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小說:和尚·部落格 作者:江暖

道,這需要從基礎做起。要真正讓個人的用心、個人的言行與團體的運作相符順,真正將個人的業力融入團體的共業當中,依止師長,依靠同行,依據佛法的業果法則,勤勤懇懇地種下成佛的善因。如果我們對總別沒有認識清楚,沒有真正發心、積極參與的意識,我們的業力就會與團體的共業相隔閡,就體會不到團體的功德,感受不到團體的殊勝,很容易隨業流轉。

那麼,怎樣檢驗我們的發心是否純正,參與是否積極,總別是否認清呢?這就要看是否能夠安住當下,勇於承擔。團體裡的很多事情我們本應該做而實際上又不喜歡做、不願意做,這就是內在我執、法執的表現。我法二執是我們學習上最隱蔽、最頑固、最強大的敵人,會左右我們的知見,障礙我們的發心,削弱我們的熱忱。怎樣去突破?這就需要安住當下,勇於承擔。

祖師大德講“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告訴我們要能夠安住當下,要學會隨遇而安。我們的團體並不侷限於一兩個寺院,我們的事業也不只是在一兩個地方發展,我們的人才更沒有侷限在固定的崗位。因此,要隨順緣起,好好學習、深入體會,臺上臺下、人前人後,無論到哪裡,都是團體最好的安排,不管在哪裡,都是對自己最好的鍛鍊。要突破自我的習性,擯棄自我的成見,哪怕明天即將轉換角色、調換崗位,今天依然認真負責、拼命努力。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要認真對待現前的每一個不同的緣起,好好珍惜現前的每一次進步的機會。

我們在承擔事情的時候,如何面對各類事項,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如何面對別人的感受,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的地方。不要一遇到困難就上交,否則稍有問題就想逃避。老老實實地直面問題、兢兢業業地克服困難,這樣,問題和困難就變成我們提升的機遇。另外,我們發心承擔時不要呆板地以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眼光,來看待彼此相待、相互關涉、流變不息的人、事,要善觀因緣、把握契機,敢於承擔責任,勇於創造對總別、對自他、對現前和究竟都有利益的緣起。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食物養色身,佛法養法身

原題目:《見聞覺知 同師共學》2006…12…15

核心提示

我們知道“吃飯”是延續色身的重要方式,但是對以何種方式來延續法身慧命卻不得而知。法身慧命的滋養,就是佛法,而對於佛法的信心,就是源源不竭的生命動力。

晚上上完課,幾位法師到丈室親近和尚。

最近一段時間,和尚常常提到信心的問題,今天也提到了這個話題。和尚說:“學習佛法,靠的是信心,沒有信心就學不下去。做事情也是一樣,只要有信心,就肯去幹。就好像吃飯這件事,你相信吃飯能夠解除飢餓,相信它有營養,才會去吃。”

弟子:“有的時候,飯菜的味道不是很好,或者自己胃口不好,但還是要吃下去。”

和尚:“對。修行就像吃飯一樣,不修也會死。不吃飯,死掉的是色身;不修行的話,法身慧命就死了。”

弟子:“看來,我們要建立終極信仰,就要建立像對吃飯一樣的信心才行。”

和尚:“不僅如此,還要養成一定的習慣。比如吃飯,最好是要飲食知量,並且幾點吃東西,要形成規律,不能隨便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修行也是一樣,要定時定課定量,這和吃飯是一個道理,一個為色身,一個為法身。”

從來沒有覺得吃飯這件事,還能有這些說道。也很難把這從小到大每天都重複的動作,和修行聯絡起來。總覺得,打坐、誦經、拜佛是修行,其他的就不是——雖然從理論上知道我們做任何事都可以修行,可是實際上,卻很難將它們同修行結合起來。

我們每天都會吃飯,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對於“為什麼要吃飯”的這份“信心”,也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有時我們可能因為工作或其他什麼原因,忘記吃飯這回事,但是真實的飢餓感會讓我們在不久的時間內又提起對吃飯的“好樂心”。不過,我們從來不會去分析我們對吃飯的信心或好樂心來自於哪裡——分析這個問題也確實不是很必要。當然,也有人專門從事研究“吃”的學問,去琢磨怎麼吃可以讓身體更健康,對這件事,還專門起了名字叫“營養學”。從事此事業的人,會花精力在“吃”這一方面做推斷、試驗、論證等。其他不研究的人,依照這些專業人士得出的結論,使“吃”的質量更高。

我們這般呵護自己的色身,是因為它是看得見、有感覺的,並且是人最為執著佔有的一種東西。我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