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同樣達到了學習的目的,並且可能比另一種做法來得更有效。
今天隨侍和尚接待客人的是一位淨人。這位淨人小小年紀,就有很堅固的道心,在僧團中一直很用功地學習佛法,任勞任怨護持常住。他很會思維,每次反省問題都很深刻,並且善於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這也許和年紀輕、在社會上受染汙少有關係,能夠童貞出家本來就是宿生的善根所致,能承事善知識更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因緣福報。
他常常被安排做清掃丈室、隨侍和尚接待客人等能夠有機會親近善知識的工作,所以對於泡茶這件事還是有些經驗的,雖然沒有學過正規的茶藝茶道,也曉得些起碼的流程。不過這些經驗,不是憑空來的,也都是來自師長善巧的教授。比如今天早上,和尚在瀏覽部落格的時候,他剛好在旁邊,和尚就叫他一起看,和尚指出關於泡茶方法的段落,讓他閱讀。小淨人領會到善知識的用意:希望他透過讀這些文字,從別人的經驗中學到自己應學的部分。
事後他說,和尚教導弟子很善巧,因材施教,因根性施教。和尚從來不對他說,你應當怎麼做,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告訴他,別人是怎麼做的。同樣達到了學習的目的,並且可能比另一種做法來得更有效。
反省我們自己,常常說話口無遮攔,不加思維。有的時候,我們會認為“為人爽直”就是說話直來直去不轉彎,甚至還常常引以為豪地說:“我就是直性子”。可是無形之中,和他人造下違緣,自己還不知道。記得幾年前寫過一份心得總結,其中在描述一個境界時,用了“感覺自己和他比較相應”這樣的話。善知識看到後,提醒我說,這句話看起來略略有些傷人,當時自己還不太理解,想:我和某人相應,說明宿世和他有相近的善緣,關別人什麼事呢?後來慢慢反省到,是自己心胸不夠寬闊,只能接納與自己習氣相應的人、事。對於其他的人、事,就看成是“和自己無關”。而真正佛菩薩的境界,是於一切有情予樂拔苦,沒有一個眾生,不在佛菩薩的救度範圍內。固然現在自己還沒有如理如量的菩提心升起,但是見賢思齊,努力種因,終究會在不斷的積累下,成就菩薩智慧花果。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小偷教子
原題目:《見聞覺知 同師共學》2006…12…22
核心提示
和尚23歲當方丈,如此年輕就承擔起廣大的事業,其所承受的壓力,是鮮為人知的。“如果想要等到自己能力夠了再去承擔,那永遠沒有這一天。真正的承擔靠的是發心,在發心承擔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能力。”
幾位外出受戒的法師,前天受戒功德圓滿,回到寺裡——比丘僧團的隊伍又增加了新的力量。今天下午,新受戒法師在寺院各個殿堂禮拜後,到丈室拜見和尚。
不由得想起了三年前,幾位法師隨和尚從南方初來北京,還沒有找到龍泉寺這個道場,法師們就在城裡的柳芳精舍居住。那時,大家對於未來的弘法事業將怎樣開展,頭腦裡完全沒有概念。和尚當時在佛教協會的工作非常忙,也不能時常和我們在一起。並且,大家出家的時間不長,也覺得自己在信心和學修方面都還需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下不斷增長。面對這樣一個開創性的局面,我們對自己能否承擔好自利利他的佛法事業,心中模糊不清。
一天,和尚來到精舍,為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盜賊,希望子承父業,於是天天向自己的兒子傳授偷盜的方法。有一天晚上,他帶兒子潛入一戶人家,摸索到一個箱子,老盜賊把箱子開啟,叫兒子到裡面去拿東西。結果兒子剛一進到箱子裡面,老盜賊就“啪”地把它關上,並且上了鎖。他跑到外面大喊:“捉賊啊!”驚動了這家的主人後,就飛快地逃開了。
且說箱子裡的小偷,焦急萬分,一邊埋怨父親狠心,一邊又要好好地想辦法,以求順利脫險。最後他急中生智,想出在箱子裡學老鼠叫的辦法。這家人聽到箱子裡有窸窸窣窣的聲音,很奇怪,便開啟箱子察看。就在箱子被開啟的一剎那,小偷一個箭步躥出來,吹滅了房間裡照明的蠟燭,飛也似地逃走了。
回到家裡見了父親,小偷氣急敗壞地質問父親,為什麼要這樣置他於死地,老盜賊平靜地笑笑,說:“你學到手了,可以出師了。”
在那樣的因緣下,和尚講這個故事,是什麼用意?
和尚告訴我們:“如果想要等到自己能力夠了再去承擔,那永遠沒有這一天。真正的承擔靠的是發心,在發心承擔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