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部分(1 / 4)

劉寵武勇剛猛。善於騎射。而駱俊則是不折不扣的儒學大家。其智力也一定差不到哪裡去。兩個人的相逢,或許就是上天故意安排好的一場巧合,從始至終,兩個人之間都相處的十分融洽。

而且,在黃巾之亂時,由於劉寵和駱俊的精誠合作,在別的地方都被聲勢浩大的黃巾賊攻下了的時候,陳縣卻在劉寵、駱俊組織的防守下。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黃巾賊的進攻,保住了陳縣。

即便是在後來的諸侯爭霸當中,別的諸侯王都自身難保,或死於非命,或背井離鄉,但只有劉寵,依然牢固的站在陳縣的縣城上,即便是曹操、袁術、袁紹、劉表這樣的割據者,只要一提起陳縣,都不敢輕易招惹。

但是。劉寵一直獨守陳縣,沒有向外擴張。這也說明他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野心,正因為這個原因,當張彥“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崛起在徐州的大地上時,劉寵便做出了他最為正確的選擇,毅然決定依附張彥。

這次慶功大會,因為在陳縣,在劉寵的地盤上,所以選在了陳王的王府裡,而一切支出的費用,都由陳王一力承擔。

宴會上,張彥和眾人侃侃而談,邊喝邊聊,談天說地,卻從不提及公事。張彥不提,別人自然也就沒法提,於是一場宴會下來,眾人都喝的酩酊大醉,紛紛被安排在陳王府的客房裡進行休息。

直到第二天,張彥才將眾人全部聚集了起來,然後論功行賞,其中功勞最大的是楊修和袁渙,再次是陳王劉寵、何儀、劉闢等人,然後才是趕來支援的郝昭、陳應等人。

於是,張彥便直接給楊修、袁渙二人掛上了少將軍銜,本來劉寵的功勞應該稍微低楊修和袁渙一等,但考慮到他是諸侯王,如果軍銜低於了楊修和袁渙,面子上罩不住,再加上劉寵對張彥是忠心耿耿的,張彥給了劉寵一箇中將的軍銜。而至於何儀、劉闢則是中校軍銜,而降將張繡,由於投降後帶著楊修等人去佔領了南陽,所以也有一點功勞,封了一個少校的軍銜。

軍銜是軍銜,並不是官職,軍銜只是一種殊榮,就像爵位一樣,只是,一時間這些改革內容,大家都還無法適應,因為他們還是習慣於古代的爵位制度,王、公、侯、伯、子、男早已經深入人心,要想適應新的軍銜制度,還要有一個很長的過程才行。

有軍銜之後,張彥再嘉獎有功將士,就來的得心應手了,因為軍銜只是一種殊榮,精神獎勵大於物質獎勵。

而爵位,則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你要封爵,就要有封地,有食邑,所以,自從新政公佈之後,原有的爵位還保留著,但張彥卻對爵位封封賞,看的更加重了。

這就好比戰爭年代和和平年代差不多,戰爭年代要想獲得功勳,那是很快的,但是和平年代,要想獲得什麼功勳,簡直比登天還難。

所以,開國的時候,為了刺激大家的積極性,大部分開國的皇帝都選擇大肆封賞功臣,但是到了盛世的時候,平常人要想獲得什麼爵位,那可就難了。

張彥現在也有這種心裡,之前封賞的爵位太多,現在有些後悔了,後面再要封賞的時候,爵位絕對是一個不輕易封賞的東西,不到萬不得已,他絕不會用爵位來進行賞賜。而取而代之的,更是他所推行的軍銜制度,想要從根本上確立大家內心對軍銜的認知。

這次張彥雖然是一個人來了,但是卻隨身帶來了許多軍銜,這也是他此次來到這裡的目的之一,他要親自為受封的人在胸口上掛上勳章。

新政推行之後,張彥便讓工匠加緊打造了一批勳章,以此來取代以前受封爵位時的印綬,算是換湯不換藥吧。

勳章很精緻,不算大,但是掛在胸口卻格外的顯眼,勳章上面還鑄刻著星星,以星級的多少,來確定軍銜的大小。除此之外,還有條形的槓,算是完全照搬現在軍銜的製作方法。

沒辦法,張彥能想到的,就只有這樣,他發現,照搬比自己別出心裁的去想,來的實在些,畢竟全世界都沿用的東西,他為什麼不能用。不同的是,張彥只是把勳章提前了一千多年而已。

張彥親自為受封的人掛上了勳章,然後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讓大家都坐下,他便開口說道:“自從豫州刺史陳珪病重,回到彭城養病之後,豫州就一直沒有任命刺史。但是,陳珪的病情怕是短時間內無法好轉,還需要休養好長一段時間,豫州不能沒有刺史。我想從你們當中,選出一位來當豫州刺史,我想聽聽,在你們的心目中,誰最合適?”

楊修首先開口說道:“我以為,袁太守最為合適。”

“不,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