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3 / 4)

賣命,他們本來就是賊,骨子裡就透著一股子賊性,只怕此生難改。

衛覬在大廳裡踱著步子,就這麼一會兒的功夫,他的腦海裡就想過很多很多,現在擺在他面前的,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要麼,他率領城中軍民抵抗夏侯惇的大軍。可是,這樣做除了送死,還能幹什麼?根本阻擋不了曹軍佔據懷城的腳步,無非是多添上一些刀下亡魂罷了。

要麼,他帶著全家老小,迅速逃離此地,只要過了黃河,他就安全了。可是,事實是,曹軍無處不在,自己就算要逃,萬一路上再遇到曹軍,二話不說,直接將他們砍了,那他一家老小的性命就這命完了。

要麼,他做個識時務的俊傑,主動開啟城門,不戰而降,既能保全城中百姓,又能保住全家老小的性命……

衛覬思來想去,還是覺得最後一條路最為保險,投降,或許是他目前最好的選擇。

但是,在投降之前,他還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把曹軍攻入河內,以及自己推測黑山軍已經投靠袁紹的事情寫成一封書信,交給斥候,趁著曹軍還沒有佔據河內全境之前,想辦法渡過黃河,將信送到黃河南岸,讓身處彭城的張彥,知道這一個重大的訊息。

於是,衛覬當即洋洋灑灑寫下了一封書信,除了告知河內的情況,還在信中寫上了自己投降的迫不得已,希望大將軍不要責怪他的不忠。

寫完這封信後,衛覬便將信轉交給了斥候,吩咐他一定要想法設法的渡過黃河,把信送到黃河南岸。

斥候帶上書信,快速的離開了懷城,騎上一匹快馬,疾行而去。

衛覬則聚集手下的官吏,向其說明了現在的局勢,並且打算投降,如果誰願意投降,就跟著他一起投降,不願意投降的,可以現在迅速離開懷城,他會設法說服夏侯惇,不讓夏侯惇派兵追擊。

官吏們都是衛覬一手提拔起來的,大多都是當地人,也有些是外地人,但在這裡當了五年的官,早已經把懷城當成了家,而且家室都在這裡,就算要逃,也是拖家帶口的,萬一夏侯惇不聽衛覬的勸,派兵追擊,那麼全家就完了。

官吏們一番竊竊私語後。最後都一致決定。留在懷城。與衛覬一起向夏侯惇投降。

衛覬之所以選擇投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他曾在彭城擔任過官職,和張彥也經常見面,深知張彥的為人,是絕對不肯吃虧的那種,雖然說現在河內形勢危急,但他堅信。總有一天,張彥會親率大軍來收復失地的。他要在這裡等著,等著張彥擊敗曹操,收復失地的那一天。

一刻鐘後,懷城的大門大開,河內太守衛覬率領郡中官吏一起來到了城門口,靜靜的等候著夏侯惇的大軍到來。

約有一炷香的時間,官道上便傳來了隆隆的馬蹄聲,夏侯惇頂盔貫甲,手持鐵矛。帶著一隊騎兵衝鋒在前,身後則是如同長龍的黑色洪流。威武雄壯的朝著懷城駛來。

夏侯惇騎在馬背上,遙遙望見了懷城的城門口的情形,這種情形他已經不是第一次見到了,大軍橫掃河內諸縣,但凡所過之處,各縣紛紛不戰而降,縣令出城投降的情形,與這次差不多。唯一區別的是,太守衛覬的屬官要比縣令的多。

很快,夏侯惇便策馬來到了懷城下面,他勒住馬匹,停靠在城外,距離城牆還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正好在弓箭的射程之外,自從他失去了一隻眼睛之後,便變得謹慎了許多,總是考慮到許多方面,防範的面面俱到。

夏侯惇抬起了手,示意身後的騎兵隊伍全部停下,而他則派出一個騎兵,上前問話。

當得知衛覬率領郡中官吏在此投降之時,夏侯惇便讓衛覬獨自一人走過來,獻上降書。

衛覬倒也不擔心什麼,拿著降書,手捧太守的印綬,朝著夏侯惇走了過去。

不一會兒,衛覬便來到了夏侯惇的面前,畢恭畢敬的道:“河內太守衛覬,率領郡中大大小小的官吏共計二百三十六人,獻上降書,還請夏侯將軍過目!”

夏侯惇接過了降書,沒有開啟,見衛覬是真的要投降,便翻身跳下了馬背,開心的道:“衛太守的大名,本將早有所耳聞,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這降書我接了,可是這河內太守的印綬,還請衛太守自己保管,我家主公早有吩咐,若衛太守肯歸降,便仍為河內太守,郡中的官吏也都是原職不變。”

夏侯惇所說的主公,指的是曹操,而非袁紹。

此次曹操率軍南下,吸取了當年攻擊徐州的教訓,一改往日屠城的惡習,反而採取懷柔招撫之術。所以,曹操在出徵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