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窺探著自己。
關於袁術、袁紹兩軍的動向,張彥也一直在默默的關注,因為,二袁是他現在最強勁的敵人。
曹操被擊敗後,轉而投到了袁紹的軍中,袁紹對於這位舊友,還算足夠厚待,不僅讓曹操繼續帶領著他的舊部,還對其委以重任,無論軍政上的大小事務,都要詢問一遍曹操的建議。就在抵禦公孫瓚入侵的時候,袁紹更是公然以曹操為軍師,完全是按照曹操的戰略方針擊敗了公孫瓚。
雖然說袁紹很是重用曹操,但在曹操心裡,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十分別扭,他感覺自己被牢牢的控制住了,光復兗州,報仇雪恨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
但袁紹似乎很明白曹操的心思一樣,常常對曹操說什麼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又拿臥薪藏膽的勾踐來進行比較。並且承諾曹操,只要曹操幫助他統一北方,他就會率眾南下,攻滅張彥,替曹操報仇。
起初,曹操也是很用心的幫助袁紹,他真的希望藉助袁紹的力量來消滅張彥。
但是,隨著袁紹如此重用的曹操,袁紹手下的原班人馬都非常的嫉妒。審配、許攸、郭圖、逄紀、辛評都紛紛前來向袁紹進獻讒言,說曹操並非久居人下之人,應該防備著,而且不能給其兵權。
袁紹對曹操信任有加,根本不聽規勸,無奈之下,袁紹帳下謀士只能是一陣長吁短嘆。
而另一方面,袁術自從得到孫策質押的玉璽之後,便整天思索著怎麼當皇帝,對於征戰之事,也沒有了想法。孫策從江東敗歸之後,袁術非但沒有責罰孫策損兵折將,還特意派人前去安撫,說什麼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並勸孫策再次去攻取廬江。揚言孫策能攻下廬江,便讓孫策做廬江太守。
正在失意之時的孫策同意了袁術的提議,帶著雷薄和一萬兵馬,以及自己的舊部,前去攻取廬江。
臨行時,周瑜苦勸孫策,讓孫策最好不要去攻廬江,說袁術反覆無常,可能會說話不算話。孫策不聽,結果,在攻擊廬江時,太守陸康的聲名太大,許多壯丁都自發組織起來,與陸康一起保衛廬江城,孫策雖然驍勇,卻不能在短時間攻克。
結果連攻了數月。都不能將其攻下。但又不甘心。只能在廬江與陸康這樣乾耗著。
袁術、袁紹方面的訊息不斷的傳了過來,張彥見雙方都沒有對他有徵戰之意,這才安心下來。
但是,一封來自關中的密信,卻再次讓張彥平靜的心湖起了一絲漣漪。
這封密信沒有落款,也不知道是誰發過來的。這封密信,是斥候在死去的徐州斥候身上發現的。這封密信記載了長安城內的詳細事情,信中說李傕經常在自己家設酒宴請郭汜。有時留郭汜在自己家住宿。
郭汜的妻子害怕李傕送婢妾給郭汜而奪己之愛,就想挑撥他們的關係。
一次李傕送酒菜給郭汜,郭汜妻子把菜中的豆豉說成是毒藥,郭汜食用前郭妻把豆豉挑出來給郭汜看,並說了李傕很多壞話,使郭汜起了疑心。過幾天李傕再宴請郭汜,把郭汜灌得大醉,郭汜懷疑李傕想毒害他,趕緊喝糞汁催吐解酒。
信中還說,李傕、郭汜二人如此下去。最終肯定會決裂,到那時。便是兵戎相見的時刻了。
屆時,便是天子乘亂東歸之時,希望張彥能夠早做好準備,隨時接應。
看完這封密信後,雖然沒有署名,而且字跡也故意寫的很潦草,估計是擔心被人發現,被人認出來。而且信中所提及的事情,對李傕、郭汜的事情又非常的瞭解,想必肯定是李傕、郭汜親近之人,至於是誰,張彥卻想不出來。
但張彥可以猜測到,寫這封信的人,一定不是當今的天子,更不是董承,但這個人,不僅對李傕、郭汜的事情瞭如指掌,更對天子給他詔書的事情也知之甚詳。不然的話,為什麼這封信,會出現在他派出去的斥候身上,而不是別人的斥候?
斥候死了,密信卻還依舊保留著,根據發現此信的斥候提及,還是在接頭的地點發現的,這就證明此人非但知道徐州斥候的傳遞資訊的方式,還想透過這個死去的斥候來給張彥警示。
根據張彥的推斷,這個斥候,很可能是這個送密信的人所殺。
根據斥候回憶,當時的接頭地點,沒有打鬥的痕跡,只是在死者的背後發現了傷口,可以說,是兇手從背後刺進去的。而且,現場也有兩個人的足跡,這也就是說,送密信的人至少是認識斥候的,否則的話,也不會背後捅刀子。然後,送信的人為了滅口,又把斥候殺了,也就是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
至於殺人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