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連戰連勝,你非我對手,如果你能開城投降,便可免去刀兵之苦。百姓幸甚,天下幸甚!”
劉繇道:“呸!汝等反賊,也敢談及百姓?要戰便戰,何須廢話!”
孫策冷笑一聲,道:“既然劉使君執迷不悟,也休怪我刀下無情。既然如此,那我們唯有在刀兵上見真章了!”
話音一落,孫策便調轉了馬頭,對身後的諸將吩咐了一聲,諸將領了命令,一鬨而散。
孫策面對秣陵城,將手中鐵槍高高舉起,朗聲大叫道:“攻城!”
隨著孫策的一聲令下,孫策的軍隊裡開始湧動起來,位於中軍的周瑜,高高的站在一輛戰車之上,手持一面令旗,向前一揮,位於周瑜身邊的陳武、董襲二人,便各自回到了軍陣裡,驅使著士兵,推動著衝車,便向前緩緩移動。(未完待續。。)
162以退為進
孫策望著秣陵城下正在燃燒的熊熊烈火,雖然心有不甘,但他的手中就只有這些兵馬,若是損失太多,對他也極為不利。
於是,孫策極為不情願的下令撤軍,暫時退兵,改日再戰。
隨著孫策的一聲令下,大軍緩緩撤退,秣陵城樓上的劉繇、陳登眾人,見孫策退兵,也都鬆了一口氣。
等到孫策的大軍走遠了,劉繇這才命令士兵出城打掃戰場,掩埋陣亡的屍體,並且厚葬樊能、於糜二人。
這邊孫策剛剛撤退,那邊張彥便率軍趕了過來,見到秣陵城外一片狼藉,剛剛遭受了一場血戰,也為劉繇能夠守住秣陵而歡喜。
劉繇見張彥到來,親自前來迎接,又有陳登、薛禮、張紘等人在中間互相介紹,一干人等魚貫入城,劉繇做為東道主,宴請一番自是不提。
孫策退兵十里下寨,對於今日攻城之事,心中還略帶著一絲鬱悶。
到了傍晚的時候,斥候來報,說徐州牧張彥親率大軍五千已經入駐了秣陵。
孫策對於張彥的到來,頗為吃驚,沒想到張彥居然還在這裡橫插一槓子。於是,孫策便找來周瑜,將張彥率兵增援的事情告知了周瑜。
周瑜聽完之後,想了片刻,便對孫策道:“張彥突然率兵前來增援,劉繇實力大增,若一味堅守城池,我軍若採取強攻,肯定會損兵折將。雖然我軍有萬人之眾,但大多數都是新近招募的兵勇,還無法真正的上戰場。不如我軍以退為進。暫時退兵回丹陽。一方面繼續招兵買馬以擴充實力。一方面操練軍隊。張彥身為徐州牧,肯定不會在這裡久住,等到張彥率軍退走之後,我軍再率眾攻擊劉繇,到那時我軍兵馬強壯,將士萬眾一心,必然能夠一舉攻破劉繇。”
孫策聽完之後,覺得頗有道理。便道:“既然如此,那就按照公瑾說的去辦吧。明日一早,便立刻撤軍回丹陽。”
周瑜道:“不,要走的話,今晚就走。還要派人給張彥送去一封信,告知張彥,主公只是奉命行事,無意與張彥為敵,措辭越謙卑越好!”
孫策道:“我只會舞槍弄棒,這舞文弄墨之事。畢竟不如公瑾,還是公瑾代筆吧。”
“喏!”
隨後。孫策便下達了退兵的命令,讓將士們連夜拔寨,火速返回丹陽。而周瑜則寫了一封措辭委婉、謙卑的信,喚來陳武,讓陳武將這封信射到秣陵城內。
陳武領了命令,帶著書信,便出了營帳。他這邊剛走,那邊程普、黃蓋、韓當、孫賁等人便徑直來到了大帳裡,幾個人一進入大帳,便齊聲抱拳問道:“主公傳令連夜退兵回丹陽,不知道是真是假?”
孫策道:“我的命令,怎麼會誤傳?自然是真!”
程普道:“主公,我軍已經兵臨城下,豈可因為白天的一點小挫折就這麼放棄了?明日主公只管給老夫三千兵馬,老夫勢要帶著這三千兵馬,衝進秣陵城裡,將劉繇老兒的人頭提來獻給主公!”
程普字德謀,乃幽州右北平土垠人,使一條鐵脊蛇矛,驍勇善戰,勇不可擋,是最早跟隨孫堅的一員猛將。
他跟隨孫堅平過黃巾,伐過西羌,還討過董卓,每遇戰事,都是身先士卒,一馬當先,所得賞賜,也都分給部下,深得將士們的愛戴。就連他的年紀也是軍中最大的,孫堅當年還曾以兄長相稱,所以,孫策待他也十分尊重。
“主公,我等也願意領兵一同前往!”黃蓋、韓當二人也隨聲附和道。
韓當字義公,幽州遼西令支人,善使大刀,且弓馬嫻熟,膂力過人。因在家鄉失手擊殺了惡霸,被官府通緝,被迫逃到淮泗一帶,剛好遇到黃巾起義,天下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