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3 / 4)

小說:家園記憶 作者:旅遊巴士

都是用布蓋起來的。不做麵條的時候,窗外那個木軲轆也總是靜止不動。

我家裡既有石碓也有石磨,平時生活所用的稻米,都是在自家石碓裡舂的,所用的苞谷面,也都是用自家石磨磨的。只是到了打田栽秧籌錢購買化肥或即將開學為我們籌集書學費時,家裡需要及時賣掉數量不少的大米,父親和母親才會把稻穀擔到水磨坊裡用水碾碾。一方面,對水碾碾米可以把用石碓舂米所需要的時間節約起來;另一方面,用水碾碾出來的米粒要比用石碓舂出來的完整飽滿、潔白光亮,挑到集市上既好賣又能夠賣上好價錢。由於每到這個季節,擔稻穀到水磨坊裡碾的人特別多,碾米需要按先來後到的次序進行,所以有時把稻穀擔到碾房裡以後,需要等三四天才輪到碾自家的稻米。加上水磨坊裡連天連夜在碾米,負責管理水磨坊的人常常會因為疲勞不堪而顧不上去翻和碾槽裡的稻穀。如果碾槽裡的稻穀翻和得不均勻,碾出來的米里就會摻雜有很多未脫殼的稻穀,擔這樣的米到集市上就會不好賣,就會受到買米人的挑踢。

正因為如此,父親和母親把稻穀擔到水磨坊裡以後,總要讓我去水磨坊裡負責翻和碾槽裡的稻穀,保證讓碾出來的米里沒有或儘量少有未碾脫殼的穀子。我也很樂意去幹這件事,我覺得跟在那個石輪子後面不停地翻和著碾槽裡的稻穀不停地挪動腳步,很有樂趣;況且,比起在家裡汗流浹背地舂石碓和推石磨來說,蹲在碾槽邊翻和槽子的稻穀這項活兒簡直太輕鬆了。如果感覺到已經蹲累了,就站起來在碾房裡到處走走看看,看那些大小不一、齒齒相扣的齒輪朝著不同的方向轉動,看那些長短不一、朝向各異的轉軸連著這個齒輪帶著那個齒輪不停地轉動,看著碾槽裡那個被連桿轉軸帶動著不停地轉動的石輪子,看著屋外那個巨大的木軲轆在水流的衝下不停地不慌不忙地轉動。對眼前的一切,我總是充滿好奇,總是覺得看不夠,總是邊看邊讚歎建造這個水磨坊的人很聰明。把稻穀碾好以後,主人便會幫我用風車把米扇乾淨,然後裝進袋子裡。

記得小時候,幾乎每個夏天將小麥收進屋以後,我就要背上鬥把小麥到水磨坊裡做掛麵。將小麥倒進水磨裡磨成第一道麵粉後,把麵粉和麥麩拌和均勻,再倒進水磨裡磨成第二道麵粉。如此反覆四至五遍,直到麥麩很少很少的時候才停止再磨。一般來說,如果所做的掛麵主要拿去作禮物送人,那就要從磨第二道麵粉時起,不再把麥麩和麵粉拌和,只是用麵粉一磨再磨,這樣做出的掛麵既潔白又精細;如果所做的掛麵只是自家食用,不管磨幾道,都要用麵粉與麥麩拌和了再磨,這樣做出來的掛麵儘管顏色有些黑,在質感上也有此致粗糙,但吃起來味道卻並不差,而且做出來的掛麵在數量也比較多。只要磨面的人不多,你就是把麵粉反覆磨一百遍直到沒有一點麥麩時才停止,水磨坊的主人也不會反對。但大家都只磨四五道就不再磨了。

磨好麵粉,主人便拿出一個木製的大盆,兌好鹼水,就把麵粉倒進盆裡攪和。直到將麵粉攪和均勻成為一砣粘稠的麵糰,就把麵糰抱到擀麵機上,讓擀麵機上那一排排不停地轉動著的擀麵軸,把麵糰壓成一匹長長的面布。面布在轉動軸的帶動下,慢慢進入切面刀口。切面刀口有“細刀”、“中刀”和“寬刀”幾種。所用的刀口型別不同,切成的面就有“細刀面”、“中刀面”和“寬刀面”之分。

切面開始了,主人就站在切面刀口旁,等面布被切成一絲絲麵條時,立即用一根長三尺左右的細竹杆接住,待麵條下到米把長時就馬上截斷,然後再接一輪,直到竹杆上掛滿麵條以後再拿另一根細竹杆來接面條。見主人手中的竹杆掛滿了麵條,旁邊的人就連忙接過去抬到另一間空房子裡的支架上晾曬。晴天的時候,水磨坊周圍的空地上,撐滿了晾曬麵條的竹杆支架。陽光下,那一掛掛麵條在竹杆上閃耀著淡淡的光澤,散發出一陣陣清香。那些到縣城趕場歸來的人們,望著水磨坊四周那些清香四溢的麵條,便會變得飢餓不已,口水直流。

可惜的是,如今這座水水磨坊已經被拆除了。曾經到水磨坊裡碾米、磨面和做面長的情景,只能在記憶中慢慢回想。

沿著石板路,從者要寨子出發去安龍縣城,跨過“福壽橋”,經過“水磨坊”,石板路轉過一個山腰,就進入了一個長約四五里路程的山谷。谷底是寨前田壩裡那條河流的上游。石板路順著山勢,一路蜿蜒著伸向山谷的深處。河流就流淌在石板路路旁,嘩啦啦地響。路旁不時不時便會出現一壁壁高兩三丈、四五丈、七八丈或十多丈的懸崖,崖上生長著一些不知長了多少年但也僅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