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在當天的日記中載:“譯文社邀夜飯於東興樓,夜往集者約三十人。”巴金也參加了這次活動。在當時,巴金與《譯文》黃源先生過從甚密,時有翻譯作品問世。他使用了《譯文》信紙,也就毫不奇怪了。
這封信卻仍然使用了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信封。可喜者,信封背面完好地保留著兩枚民國郵票,上印孫中山先生頭像,面值5分。餘第六隻信封,郵票亦在,保留3枚,兩枚為面值2分的孫中山頭像,一枚為蔣介石戎裝半身像,面值1分。總共5枚民國票,品相完好無損。
自此信始,往後六封信,巴金先生在落款時,僅用一個“金”字。
三 這批舊信從何而來(1)
文廟古董商趙從平先生,手把著巴金七封信,自認為奇貨可居,遲遲不肯讓給我。我這廂捨不得亦急不得,常恨文人囊中羞澀。這位趙從平在太原古玩界要算個“錠頭”,平日交友不多。我在圈兒內幾位老友,大都與他不相熟稔,一時間找不到合適中人。要想解開此套,還須他法。
作家是專門琢磨人的。應該從人下手。於是我舉杯對老趙說:這事兒怪了,我叫你老趙,人家叫我老趙,這位黛莉也姓趙,緣分啊!兩位老趙便傻乎乎地笑起來。我懇請他講講,這些信究竟從何而來?你老趙咋會有這種東西?真古董講究傳承有序,好東西都應該說明出處。老趙乘著酒興,道出了發現這批老信的源頭。
老趙說:凡成大事,要下苦功夫。儘管他並未成大事,下過苦功夫這個話,他總是要說的。
前頭講,趙從平先生本是二四七兵工廠一名下崗工人。為了生計,轉入古董行。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初,太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