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敬畏,也就沒有了底線。除了怕強權、怕暴力,什麼都不怕,還怕你幾個讀書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連只雞都殺不死的,怕你個鳥!
一個什麼都不在乎的人,也不可能真正在乎自己;一個什麼都不怕的人,最後就什麼都不是;而一個民族如果什麼都不敬畏,那就不但難有長進,沒準連家底都保不住。一提起帝國主義的掠奪,我們就義憤填膺,卻不肯想想,我們自己又燒了多少毀了多少?就在前不久,那個定海古城,還不是說拆就拆了?膽大包天嘛!
更可怕的還是“建設性破壞”:一哄而上的“現代建築”,形同垃圾的“城市雕塑”,言之無物的“學術成果”,鋪天蓋地都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毫無敬畏之心。什麼房子都敢蓋,什麼房子都敢拆,什麼人都敢畫圖紙,什麼人都敢寫文章,什麼顛三倒四著三不著兩的話都敢講。只要白大褂一穿,也甭管什麼人,都敢在病人身上動刀子。
當然,隨便讀完什麼書,也都敢發議論。
還有什麼,比這種無所顧忌更可怕呢?
因此我以為,一個人,一個讀書人,一定要有所敬畏,哪怕你一不信神二不怕鬼,哪怕你站著撒尿躺著讀書。
。 想看書來
誰是最有知識的人
讀書人,又叫知識分子。顧名思義,也就是有知識的人。
有知識的人受人尊敬,知識就是力量嘛!即便不是什麼力量吧,至少也是體面。一個人,有知識,天上地下,過去未來,問什麼知道什麼,說什麼像什麼,或不管別人說什麼都能插上一嘴,還能說得頭頭是道,自然讓人敬重、佩服。這就有面子,就左右逢源,裡外光鮮。所以,不管讀過幾本書,有沒有知識,也都要作有知識狀。就連那些星們,答起記者問來,也說自己的業餘愛好是讀書,儘管其中一些人其實是更愛泡妞或者拍寫真照的。如果這人又有個博士學位,或高階職稱,就更是牛皮烘烘,非得表現出自己“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道”不可。反正不會有人像蘇格拉底那樣宣佈自己無知,哪怕他是一個蘇格拉底專家,一個講希臘哲學的教授。
蘇格拉底這人也真怪,居然說出“自知其無知”這樣一點也不世故的蠢話來。你說他謙虛吧,他說他是雅典城裡最有智慧的人;你說他狂妄吧,他又說他的智慧只不過是知道自己無知。這簡直就是開玩笑!最有智慧的人居然是最無知的人,那麼,最有知識的豈不成了最沒智慧的?難怪憤怒的雅典公民要用民主的方式把他送進閻王殿了。
其實,蘇格拉底並沒有說智慧就是無知,而是說,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無知。知道無知和無知不是一個概念。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無知都不知道,那是真無知。如果居然知道自己無知,就不無知了,因為他至少有自知之明。因此,我們可以說,蘇格拉底不但是最有智慧的人,而且也是最有知識的人。有知識,才會知道知識是不可窮盡的。世界上沒有人全知。全知全能的上帝也不知道因特網嘛!正因為沒有人全知,這才要對知識、對真理心存一份敬畏。有此敬畏,才有對知識和真理的探求,知識和真理也才會和我們一路同行。如果你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能解釋,還讀什麼書、搞什麼科學研究呢?
所以,蘇格拉底和別人討論問題(這是他很喜歡做的一件事情),並不要求一定要得出一個最終的結論,反倒更喜歡得不出結論。大家都理屈詞窮,大家都山窮水盡,也就皆大歡喜。皆大歡喜,不是因為大家都擺平了(這是中國人的想法),而是證明人的認識能力確實有限,沒有人無所不知。能意識到這一點,就算是達到了最高智慧的境界。
其實,不要說蘇格拉底的“自知其無知”,便是一般意義上的“無知”,有時也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知之甚多和習以為常反倒可能是深入理解的大敵。我贊成這樣一種觀點:“只有‘無知’、‘陌生’而引起的‘好奇’,才能讓開放的心靈去直接感受來自生活本身的聲音,然後去尋找各種表達的概念”(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從而由無知而有所知。但其前提,卻是“自知其無知”。
中國的傳統正好相反。讀書做學問,是為了證明自己無所不知。中國的讀書人最恥言無知。說人無知,無異於挖人祖墳。但不說別人無知,又如何證明自己有知?所以又非說不可。於是,一旦發現別人的文章裡有了“硬傷”,就幸災樂禍,奔走相告,嚷嚷得滿世界都知道。那意思是說,你不是知識分子嗎?你不是什麼都知道嗎?這回露馬腳了吧?看你還敢再牛!不是說發現了錯誤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