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隊不夠用,就從處於防守態勢的中部和北部叢集抽調精銳,意圖畢其功於一役,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既成事實的戰略目標。
可是伊朗高層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的種種做法,正中了彼得羅夫少將的下懷,因為伊朗人從其他戰線調兵,客觀上削弱了原有的防禦能力。這對彼得羅夫在突破地段的選擇上有了更加靈活的彈性。
秉承著蘇聯從二戰時就已經發展成熟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彼得羅夫少將把最終的攻擊點選擇在伊朗中部叢集。和南部叢集的結合部,並將最終的突破地段,限定在不足六公里的狹窄戰線上
就在這狹小的突破地域上,彼得羅夫少將卻集中火炮、迫擊炮、火箭炮等各型別火炮五百餘門,包括先進的T—72坦克,BMP—1步兵戰車在內將近8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超過五萬人的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士兵!
而阻擋這支伊拉克精銳裝甲叢集的,只不過是一支殘破不全的伊朗預備役師,正因為如此,當這支積蓄龐大力量的鐵拳打出去的那一刻,其後果可想而知,負責防禦的伊朗預備役師,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悉數殲滅,
隨後共和國衛隊裝甲叢集,在彼得羅夫少將的指揮下,並沒有對堅固工事和設防城市實施佔領,而是交由後邊的步兵前去完成,自己則率領裝甲叢集主力,伴著伊拉克航空兵強有力的支援,在遼闊的大漠之中,掀起令人恐懼的風暴,似重拳,又如鋒利的鋼刀,朝著伊朗南部叢集已經空虛的後方縱深,以極其凌厲的猛然刺穿
不到二十四個小時,以“阿德南”機械化步兵師為右翼攻擊叢集,掃清了伊朗位於阿拉伯河東岸的據點和補給極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