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的伊朗中部叢集防線已經瀕臨崩潰
而導演此次大範圍。多層次,立體式突襲進攻戰的不是別人,正是在沙丘上用炮隊鏡,觀看戰局發展的伊拉克共和國衛隊顧問。蘇聯少將。安德烈·彼得羅夫,作為蘇聯軍情總局局長伊瓦舒京大將手下的得力干將,早在1981初,彼得羅夫就開始與伊拉克當局進行接觸,不過當時有礙於蘇聯對伊朗的緩和政策,雙方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可隨著伊朗在1981年年底,對伊拉克發動一系列發規模攻勢,並取得勝利。再加上伊朗拒絕蘇聯提出的苛刻條件,蘇聯迅速調整兩伊政策。開始全力支援伊拉克,恰在此時,外號“老爹”的法國人老薩科齊,作為美國在兩伊方面的協調人,找到伊瓦舒京大將,希望能夠協調立場,全力支援伊拉克擊敗伊朗。
當然這其中老薩科齊夾雜了不少私人恩怨,但整體上卻符合蘇聯的基本利益,尤其是老薩科齊擋在前臺,正好為蘇聯大規模裝備,和訓練伊拉克新組建的精銳部隊——共和國衛隊提供了掩護。
而彼得羅夫少將以其出眾的才能和超強的能力,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裡,就將共和國衛隊打造成一支中東首屈一指的強軍,此時此刻,由一個裝甲師、兩個機械化師、裝備三百輛T—72坦克、400輛BMP—1步兵戰車,以及大量火炮、反坦克導彈、其他技術兵器的龐大攻擊機叢集,已經在阿拉伯河沿岸嚴陣以待,只等工兵將浮橋架好,就可以肆無忌憚的發動起來,將伊朗徹底淹沒在裝甲洪流當中
彼得羅夫對自己此次導演的進攻作戰滿意得難以自持,雪白的臉上始終掛著洋洋自得的欣喜笑容,因為他知道這次代號為“左勾拳”的攻勢,一旦開動,他所指揮的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即將成為一團兇猛的拳頭,砸開伊朗中部叢集的防線,
進而化作兇猛的左勾拳,將伊朗勢力最強的南部叢集的脊樑骨打斷,只不過他自認為的所謂傑作,並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就比如剛剛抵達前線的敗軍之將,法國人奧朗德就是其中一位,當然,彼得羅夫少將對此並不在乎,反倒是作為一種炫耀,向著奧朗德娓娓道來:
“就以1943年夏的庫爾斯克會戰為例,當時的納粹德國的裝甲部隊無論在技術狀態上,還是在技戰術效能上,都遠遠超過我們蘇聯的裝甲部隊,可是後來呢?我想全世界都清楚最後的結果,而我們也從中總結出一套堪比真理的結論:
那就是在雙方實力對等的情況下,誰的坦克裝甲車輛多,誰就會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當下,伊朗的裝甲部隊已經在進攻當中消耗殆盡,至於你所說的那支精銳伊朗裝甲營,也不過36輛坦克,而我們,則足足有三百輛,在10比1的絕對優勢面前,就算上帝降臨也會被無情的碾成齏粉!”
“彼得羅夫將軍,我只是善意的提醒您一下而已,不過中國研製的新式坦克的效能的確很先進,當然,憑著彼得羅夫將軍的才能也應該應付得來,所以,您也就不必介懷,畢竟我這次只是隨軍觀察!”
奧朗德哪裡感覺不到彼得羅夫神色之中對他的譏諷和嘲笑,不過他也無話可說,畢竟是吃了大虧的敗軍之將,說話的底氣就很是不足,要不是老薩科齊近似威脅的嚴令,奧朗德是絕對不會帶著最後的六輛M60T坦克趕過來。既然是來做“廣告”的,那他就安分守己的當好“模特”就是了,所以。便選擇了息事寧人。
然而俗話說得好,樹欲靜而風不止,更何況不善言辭的奧朗德所說的話,聽到彼得羅夫的耳朵裡,卻有著另一番的解讀,不由得眉毛微微向上一挑,冷哼道:
“哼~~是嗎?這倒是讓我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坦克,能把流淌著高貴法蘭西血統的奧朗德上校嚇成這樣?哦,不。對不起是我說錯了,不是嚇的,而是選著性退卻,不管怎麼說。
沒有您指揮的裝甲戰鬥群一路退到阿拉伯和畔。也不可能有伊朗的反擊,當然也就不會有現在‘左勾拳’作戰計劃,所以,歸根結底,此次作戰的成功,還是要歸功奧朗德上校的戰略性退卻呀!”
彼得羅夫少將說的這番話,可謂是極盡挖苦之能事,再配上那副冷然輕蔑的微笑。直讓奧朗德心中火氣,就連臉上的肌肉都不停的跳動起來。嘴唇更是顫抖不停:
“你看在上帝的份兒上,我不希望這次行動失敗,不過不過不過我依然想看到被你嘲笑的一無是處的中國研製的新式坦克將你這傢伙壓成肉餅”
“謝謝你的詛咒,不過我想這簡直是天方夜譚,當然把對方壓成肉餅確實是可能的,畢竟就算上帝親自降臨,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