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小說:從頭到腳有毛病 作者:恐龍王

的含義,跟講臟腑關係時說的那個“陰陽”、“表裡”完全是兩回事。

所以,咱中醫的理論不是那麼糊塗的理論。如果原原本本地按中醫理論去分析問題,應該不會得出“肺癌轉成大腸癌是病情好轉”這樣荒唐的結論。

屁股泡在鹽水裡腹瀉不止的高燒小嬰兒!!!

《十二說》第89~90頁有一段,講的是“肺與大腸相表裡”這個原理的臨床應用:

“再說說‘肺跟大腸相表裡’的問題。比如說孩子發燒,我一般不關心別的,就只看大便,只要孩子的大便能下來,退燒的藥根本用不上。因為孩子發燒就是身體在祛肺寒,這個時候如果孩子不拉大便,那是很危險的。所以,對那些小嬰兒,有一個辦法,就是弄一盆鹽水,泡他的屁股,讓他把那些稀屎全拉出來。大腸通了,肺的功能才能啟用,下一步再用藥治肺寒都可以。如果不把大腸先通了,單純就上退燒藥,孩子會越吃越虛,還會有很多遺留問題。現在去醫院看病都會花很多錢,要是能把中醫理論弄通了,很多問題可以在家裡解決。”

這是一個驚人的錯誤!

如果您家裡真的有高燒不退的小嬰兒,千萬不能照著書上說的辦法去做。為什麼呢?

第一,發燒的孩子要避免受涼,光著屁股泡在水裡,能不受涼嗎?很可能導致病情的加重。

第二,發燒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不一定就是肺或者呼吸道的問題,在查明病因之前不能亂治。如果孩子發燒本來就是因為腸道感染造成的,我們又想盡辦法讓孩子拉稀,豈不是助紂為虐嗎?只看大便,“不關心別的”,那可不行啊!

第三,“讓他把那些稀屎全拉出來”這個話,是非常危險的。什麼叫全拉出來?是不是一直拉到沒有東西可拉為止?發燒本來就容易造成脫水,小嬰兒高燒、脫水還很容易出現驚厥抽搐,如果我們照書上說的,讓孩子腹瀉不止,水和電解質大量丟失,這種危險就會成倍地增加,會出大事的!

相比之下,到底什麼叫“肺與大腸相表裡”之類的問題,都顯得無足輕重了。我們只想大聲疾呼:

書上說的這個方法萬萬用不得!

因為“現在去醫院看病都會花很多錢”,就用這樣的“中醫理論”,“在家裡解決”,萬萬使不得!

那些小嬰兒可能還不會抗議,不會呼救,我們只能替他們喊幾聲:爸媽饒命!救救我!54 囫圇吞棗——萬萬使不得!

《養生智慧》第123頁說:

“我們中國有個成語叫‘囫圇吞棗’。為什麼要囫圇吞棗呢?中醫認為土克水,土為脾,水為腎。棗是甘類的東西,它入脾胃。牙是腎的外現,如果棗吃多了的話,那麼就等於‘土’侵蝕牙齒,牙齒就會壞。別看牙齒是非常密固的,但它很怕甘類的東西。因為甘類的東西主散,而最密固、最具收斂氣機的東西就怕散。所以,吃棗時要囫圇吞棗,不要經過牙齒,這是吃棗子的一個秘訣。”

錯!

第一,成語不等於醫理。關於“囫圇吞棗”這個成語的出處,說法不一,有的說出自南宋朱熹的文集,也有的說跟宋元時期的話本有關,好像話本里還有“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之類的話,不知道是不是書上說的“棗傷牙齒”的出處。但是,成語不都是講醫理的,即使涉及醫理,在經過縝密的研究、詮釋和臨床驗證之前,也不能把它當作醫理看待。如果成語裡有個“囫圇吞棗”,我們就得照做,那麼,成語裡跟吃有關的詞兒還多著呢,什麼“生吞活剝”、“茹毛飲血”、“食肉寢皮”甚至“易子而食”,難道個個是醫理,都要照做不成?

第二,甘類的東西不是主散的。在中藥學的四氣五味理論中,甘味主緩,作用是和裡緩急、止痛、調和藥性。主散的是辛味。這是中醫裡的“ABC”,最最初級的常識。要是學生說錯了,老師會急眼的。這樣看來,如果照書上說的那樣,用五行生剋去推的話,最毀牙齒的東西不是甜味的東西,而是辛味的東西,比如生薑、胡椒之類。從常識看,大家似乎都認為甘味的東西的確對牙齒不好,但這裡有個誤會:蟲牙(齲齒)這類病,其實並不是甜食直接造成的,而是因為吃過甜食之後沒有及時刷牙漱口,使侵蝕牙齒的細菌得到了大肆繁殖的機會,或者殘留在口腔內的糖類轉化為酸性物質,腐蝕了牙齒。所以,齲齒這個病,說到底,罪不在甜食,而在沒有及時漱口,口腔衛生保持得不好,跟什麼“甘主散”、“土克水”之類的事情,毫不相干。這個事情,早在西漢的時候,著名醫學家淳于意就已經發現了,他在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