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適合於某一特定環境的領導方式。
這個模型的基本觀點是,領導人應當盡力加強下屬對其工作的滿足感,提高他們的工作績效,領導人要明確任務的性質,清除完成任務的障礙,並增加下屬獲得個人滿足感的機會。他們認為,對下屬的激勵將提高領導人實現這些功能的程度。
1、領導人行為方式
(1)支援型:照顧下屬的需要,在工作群體中創造出一種友好的氣氛;
(2)指導型:讓下屬知道他們被期望做什麼,並給予特殊的指導;
(3)參與型:在決策時,詢問並評價下屬的意見和建議;
(4)成就型:需要設立挑戰性的目標,力求提高績效,強調出色完成任務,對下屬將獲得高績效充滿信心。
2、環境變數
(1)下屬的特點:下屬的個性決定了他們將對領導人的行為反應如何;
(2)任務的特點:技能多樣性、任務同一性、任務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反饋。
途徑—目標模型指出,當下級的任務是沉悶的、乏味的、例行的、令人不愉快的時候,領導人能夠透過關心的支援下屬使任務完成得令人愉快些。另一方面,更具指導性的領導方式則適合高度非結構化的、複雜的、非例行性的任務。
這個模型以規劃組織、領導和個人的工作目標為出發點,側重於指導行為、達成目標的過程。為了達成目標,權變的領導是必需的。該模型的中心環節就是建立起從上到下、從小到大的目標體系,反映了“管理即是目標行為”的思想。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參與標準模型】
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8226;弗魯姆(Victor H.Vroom)繼1964年提出期望理論後,與菲利普&;#8226;耶頓(Phillip Yetton)在1973年出版的《領導與決策》一書中提出了參與標準模型。
參與標準模型認為,領導可以透過改變下屬參與決策的程度來體現自己的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