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1 / 4)

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疊現象,如賞識屬於激勵因素,基本上起積極作用;但當沒有受到賞識時,又可能起消極作用,這時又表現為保健因素。工資是保健因素,但有時也能產生使職工滿意的結果。

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有相似之處。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當於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較低階的需要;激勵因素則相當於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較高階的需要。當然,他們的具體分析和解釋是不同的。但是,這兩種理論都沒有把“個人需要的滿足”同“組織目標的達到”這兩點聯絡起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成就動機理論】

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C•McClelland)是當代研究動機的權威心理學家。他從20世紀4O-5O年代開始對人的需要和動機進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三種需要理論”,並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結論。

在麥克利蘭之前,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的心理學家對動機進行了研究。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用釋夢、自由聯想等方法研究動機,他們往往將人們的行為歸於性和本能的動機,而且他們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很難得出有代表性的結果、可重複性差、無法得出動機的強度。行為主義者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動機,使得動機的強度可以測量,但是他們用動機實驗研究動機,把動機定義得過於狹窄,主要集中於飢、渴、疼痛等基本生存的需要上,沒有區分人的動機與動物的動機。麥克利蘭認為他們對動機的研究都帶有一定的侷限性,他注重研究人的高層次需要與社會性的動機,強調採用系統的、客觀的、有效的方法進行研究。

麥克利蘭提出了三種需要理論,他認為個體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種重要的動機或需要:

(1)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

麥克利蘭認為,具有強烈的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將事情做得更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獲得更大的成功,他們追求的是在爭取成功的過程中克服困難、解決難題、努力奮鬥的樂趣,以及成功之後的個人的成就感,他們並不看重成功所帶來的物質獎勵。個體的成就需要與他們所處的經濟、文化、社會、政府的發展程度有關,社會風氣也制約著人們的成就需要。麥克利蘭發現高成就需要者的特點是:他們尋求那種能發揮其獨立處理問題能力的工作環境;他們希望得到有關工作績效的及時明確的反饋資訊,從而瞭解自己是否有所進步;他們喜歡設立具有適度挑戰性的目標,不喜歡憑運氣獲得的成功,不喜歡接受那些在他們看來特別容易或特別困難的工作任務。高成就需要者事業心強,有進取心,敢冒一定的風險,比較實際,大多是進取的現實主義者。

高成就需要者對於自己感到成敗機會各半的工作,表現得最為出色。他們不喜歡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的工作,這種工作碰運氣的成分非常大,那種帶有偶然性的成功機會無法滿足他們的成就需要;同樣,他們也不喜歡成功的可能性很高的工作,因為這種輕而易舉就取得的成功對於他們的自身能力不具有挑戰性。他們喜歡設定透過自身的努力才能達到的奮鬥目標。對他們而言,當成敗可能性均等時,才是一種能從自身的奮鬥中體驗成功的喜悅與滿足的最佳機會。

(2)權力需要(Need for Power)

權力需要是指影響和控制別人的一種願望或驅動力。不同人對權力的渴望程度也有所不同。權力需要較高的人喜歡支配、影響他人,喜歡對別人“發號施令”,注重爭取地位和影響力。他們喜歡具有競爭性和能體現較高地位的場合或情境,他們也會追求出色的成績,但他們這樣做並不象高成就需要的人那樣是為了個人的成就感,而是為了獲得地位和權力或與自己已具有的權力和地位相稱。權力需要是管理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

(3)親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

親和需要就是尋求被他人喜愛和接納的一種願望。高親和動機的人更傾向於與他人進行交往,至少是為他人著想,這種交往會給他帶來愉快。高親和需要者渴望友誼,喜歡合作而不是競爭的工作環境,希望彼此之間的溝通與理解,他們對環境中的人際關係更為敏感。有時,親和需要也表現為對失去某些親密關係的恐懼和對人際衝突的迴避。親和需要是保持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