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2 / 4)

小說:行為心理學 作者:千頃寒

);

你想娶絕代佳人,王昭君和西施會爭著愛你;

你想成仙成佛,西天和蓬島就在你的硯池筆架之前;

……

網路情緣,有時也是一種白日夢。

網路情緣的發展模式,一般是網上相識、墮落情網、人約黃昏、兩情相悅抑或是分道揚鑣。

經常有滿臉麻子體重達八九十公斤的莽漢把自己打扮成身材窈窕千嬌百媚的狐狸精,在聊天室裡勾引純情少男,直到沒見過什麼世面的小男孩墮入情網E網情深要死要活以自殺相威脅強烈要求與狐狸精人約黃昏後時,莽漢的麻子才在視窗裡顯露出來,那邊淚飛如雨地狂唱“為什麼受騙的總是我”,這邊每一顆麻子都笑得渾身顫抖。

網路時代,到處是美麗的陷阱。

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乃是網路情緣不能承受之尷尬。

人生已多夢幻,網事如煙;

在現實中難於實現的需求和願望,放到想象或空想的境界中去實現,這,就是白日夢行為的典型。

白日夢,是怎麼來的?

白日夢,到底是什麼?

從白日夢的起源來看,白日夢不過是一種幻想。

這種幻想,是由受到抑制的沒有得到直接滿足的慾望激動起來的。

這種慾望,根源於生命衝動。

所有白日夢,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心理的個體為太強烈的本能慾望所迫促,他渴望求得直接滿足,但複雜理性卻缺乏直接滿足這些慾望的手段,結果,為維持個體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種暫時平衡,實現個體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複雜理性只好在理性典範帶領下返求於內,求助幻想,以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動因為起點,脫離現實,轉移他的生命衝動,構成幻念生活的慾望,藉著一個理性典範精心營建的、不依賴於現實世界真實性的幻想世界,在幻念中去求安慰。

這,就是白日夢的機制。

由於在白日夢的行為中,潛意識的願望及其衍生物只能以一種脫離真實性的虛幻的形式,突圍而出,由此可見,白日夢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干擾和替代了意識的作用和功能,實屬心理的個體心理發展的一種適應異常的行為表現。

因而,儘管白日夢確實有利於心理的個體暫時解脫焦慮,緩解衝突,並且,因白日夢的幻想是理性典範根據潛意識的願望和現實環境有意勾勒出的未來世界,是有一定現實依據的,故可能增加個體思索想象的能力,然而,心理的個體得自幻念的滿足,卻只能是非常有限。

如果白日夢者不能經常地把幻想中的慾望滿足最終轉變為現實中的慾望滿足,那麼,這種幻想的蔓延與極度發展只能是給患某種神經官能症或者精神病症提供了條件:幻想,也是下一步心靈痛苦的前階,這種症候,表示白日夢者有病。

所謂歇斯底里症,即是一種由於有願未遂而引起的幻想性的精神病。

這種病症的症候,就是在嚴厲的性禁忌之下,無由昇華的性本能不可遏止地以一種極其扭曲的形式,突圍而出,在幻想中求得快樂滿足。

據說,從羅馬帝國到中古世紀,歐洲大陸盛行一種歇斯底里性的痙攣,出現這種症候的多是女性,突然全身抽搐,有時候則身軀變得僵硬,平躺著,腹部弓起,私處突出,如性交的動作。

一般人認為,這,是惡魔附身所致。

十六世紀的德國醫師威爾(Weier)則指出,它,源自性的壓抑(抑制)。

當時,Cologne地方的女修道院突然爆發這種“流行病”,威爾醫師觀察修女發作的情形,發現她們緊閉雙眼,仰躺著,腹部弓起,不停抽搐,發作過後,她們“張開眼睛,臉上露出羞恥與痛苦的明顯表情”,仔細追查這種“流行病”的來源,原來,不久前,修道院附近的一些少年,在夜裡潛入修道院,和他們認識的修女幽會,後來,東窗事發,修道院嚴禁這種醜行繼續下去,不久,住在修道院內的一位修女開始有了“愛人每晚來找她”的幻覺,而爆發了身體抽搐的症狀,“保護”她的修女們看到她的發作,都“受驚了”,跟著發作同樣的症狀。

這種“流行病”,就是一種因過度性抑制而引發的“集體歇斯底里症”。

第二節 變態

變態,是轉移的一種方式。

所謂變態,也就是將焦慮以一種超乎常態的形式,加以表現出來。

例如,一位男生,他,出生在農村,家鄉里,嫂子與小叔沒大小,也沒正經,按他自己的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