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小說:連線 作者:冷夏

納宣佈一個新的網路專案——探路人(Pathfinder),他們將把傳統雜誌的內容放到網上重新出版。

與此同時,《連線》在其核心讀者群中取得成功過於迅速,它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引導讀者,還是僅僅作為放大器,把無數個熱烈爭論的話題傳播開去。春季的某一天,路易斯和簡開車穿過海灣大橋去《連線》辦公室,他們忘了開啟廣播。其實當時廣播里正是他們最鍾情的未來學家喬治·吉爾德(George Gilder)在講話。這是當地一檔公共事物節目,吉爾德對主持人說:“我們的大眾媒體已經過時。”“大眾媒體,還有他們的中樞系統,因為要向千百萬人廣播,所以不得不尋找最小公分母,比如那些病態的恐懼和焦慮……一種電腦文化將取代這種廣播文化。”吉爾德是《福布斯》雜誌的撰稿人,他還是該雜誌技術增刊Forbes ASAP的明星發言人。媒體革命是一個無所不在的熱門話題。

路易斯的任務很重。他牢牢控制著《連線》的採編動向,在付印之前仔細審讀每一個單詞,在小樣上大膽作出標記,所有標題都要由他認可,或者由他編寫。員工越來越多,版面管理越來越麻煩。版面主任是康斯坦斯·黑爾(Constance Hale)女士,這個名字(Hale是強健的意思)似乎預示著,要管理這個不同尋常、有發燒症狀的編輯隊伍有多麼困難。“混蛋,編輯都到哪裡去了?”她經常如此詰問,出刊截至日期馬上到了,路易斯、簡、約翰和巴巴拉都消失在緊閉的房門後面,或者根本不在辦公室。

▲虹▲橋▲書▲吧▲BOOK。

第35節:“熱連線”的誕生(3)

黑爾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新聞人,體格健壯,性格有些好鬥。她不會輕易妥協,辦公室的的下午經常氣氛緊張。約翰·普朗奇特被路易斯嚇怕了,不敢對他大嚷大叫,因此康斯坦斯倒成了他可以發洩的一個對手。歇斯底里、怒火發作、音樂口味爭執、倉卒上陣的特寫報道,辦公室時晴時雨的變幻氣氛讓人無法忍受,但瑪撒·貝爾卻很適應,至少在開始的時候。

我記得那是一天下午。當時凱文·凱利還在他簽名售書的路上,約翰·巴特爾還在休假,康斯坦斯·黑爾還在大吼著“人都到哪裡去了”,就像一個正被刺殺的女人在嘯叫。瑪撒當時朝樓梯下面看了看,她發現一雙棕色的手,正抓住一雙紫色高幫籃球鞋的鞋底。那是我的手和我的鞋。巴特爾叫我暫時坐在他的椅子上,裝作替他幹活。一看見路易斯,我趕緊裝著幹活的樣子。我以前在一家週報和一本電腦商貿雜誌做記者,現在卻到了這樣一個地方,它的主人想把世界翻個底朝天。瑪撒看到的是折著身體的我,當時我在辦公室後面,正好奇地彎著腰,從兩腿間倒過來觀察這個有點歇斯底里的場景。瑪撒盯著我大笑,我倆成了朋友。和她一樣,我也拿著微薄的薪水,有著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態。

巴特爾回來沒多久,就派我去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採訪一個年青人,寫篇人物報道。數字化革命有可能因為這個人展現一個更有趣也更受歡迎的未來。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上大學時曾開發出一個因特網瀏覽軟體,但這軟體卻被老闆接管了。來到西部後,安德森希望做一個新版本,與老的競爭,而且可以作為商品銷售。他最初開發的軟體叫馬賽克(Mosaic),不過伊利諾伊大學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擁有Mosaic的產權,也擁有他的原始碼,所以安德森只能重頭開始。他獲得了矽谷天使投資人吉姆·克拉克(Jim Clark)的資助,克拉克發動一次閃電行動,把安德森在伊利諾伊的程式設計師同事挖了過來。他們的新軟體取名Mozilla。

所謂的“網路老一代”(Net…old…timers)是一個邊界不太明確的群體,他們以專家自居。我很快發現,在他們眼中,安德森並不是什麼英雄人物。虛擬空間的構成當時還不太清晰。有使用調變解調器的電腦使用者,他們可以撥號連上當地的電子公告牌,在那裡留言、玩遊戲、下載軟體。而大學與科研實驗室也能接上一個由公共資金支援的高速網路,這就是所謂的因特網,它完全沒有商業色彩。四個最大的、按分鐘計費的商業線上系統,包括puServe、Prodigy、AOL和Dephi,他們使用的郵件系統不能協同工作,而且所有這些先驅都在做賠錢生意。

最新的因特網趨勢是全球資訊網,它有可能以某種誰都會用的技術,取代這些難以分清關係的多個網路。另一方面,特德·內爾森的“X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