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女皇放遠州刺史。後遷為荊州都督長史。狄仁傑生前,女皇曾讓他推薦宰相,仁杰一再推張柬之,稱讚他“其人雖老,將相才也”因女皇未馬上拜之為相,反被狄仁傑所怪。但把他調回央,歷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長安四年九月,宰相姚元之出任靈武道安撫大使,行前女皇要他推薦可為宰相者,元之也推薦張柬之,稱讚他:“沉厚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唐會要?雜錄》,卷第99—9o頁。'當天便被召見,不久便拜他為相,張柬之已是八十老人。
然而,張柬之久有復辟之志。在接任原荊州長史楊元琰此職時,二人泛舟長江,言及武周**,議諸武封王之事,以匡復唐室為志,意氣相投。楊元琰是虢周閿鄉(今河南靈寶縣)人,曾歷任縣令、刺史和都督等職,也深受女皇信任,曾累次璽書褒美。
張柬之做宰相後,就推薦楊元琰為右羽林軍將軍,對他說:“君頗記江之言乎?今日非輕授也。”接著又以桓彥範、敬暉和右散騎常侍李湛為左、右羽林將軍,使他們控制了禁軍。張柬之一拜相即迅進行復闢搞政變的準備。
桓彥範是潤州人,以門蔭調補三衛之一的右翊衛,狄仁傑曾說他“才識如是,必能自至遠大”。為官曆任監察御史、司刑少卿。以前所述,當宋奏請將張昌宗治罪,女皇不許時,批評女皇“縱成其亂”,要求把張昌宗交付三司審判。又曾先後上十疏,奏請女皇赦免所有的政治犯,辭氣激切,被女皇採納。張柬之動叛亂,他是一員干將,密謀先行控制軍權,調為左羽林將軍,共舉政變。
敬暉也是狄仁傑向女皇推薦的官員,他出身於絳的明經,任為刺史。在突厥侵擾時,以保護衛州有功,被提升夏官侍郎(兵部侍郎)。後又遷升洛州長史。他也深為女皇器重,女皇巡狩西京時,以他為神都副留守,曾多次受到女皇的褒獎。長安三年遷升臺(尚書省)右丞,也是兵變的密謀等策劃人,兵變前被張柬之遷為左羽林將軍。
崔玄韋是博陵崔氏高門大姓,明經出身,歷任尚書省庫部員外郎、天官郎、鳳閣舍人等要職,長安元年拔為章左丞,是武則天晚年的宰相。此人異常清介,升任宰相後官員們都設齋慶賀。武則天曾因此以為他們要做什麼壞事,趕緊又把他調回天官侍郎舊任。但見他居官清正廉明,再拜為相、兼太子左庶子。他建議斥逐“二張”,讓太子、相王侍疾女皇。其弟玄升為司刑少卿,亦主張誅“二張”者。“神龍**”,崔玄韋亦謀其事者。
其者乃張柬之,他大約在這五六年前就企圖“匡復唐室”,入廷拜相後便專事謀叛。此人老而彌奸,他從控制兵權入手,當羽林軍被控制後,又去策動靺鞨族的在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他問:“將軍在此間幾年了?”答曰:“三十年矣。”張柬之馬上激勵他:“將軍擊鐘鼎食,腰懸金紫綬,貴寵當代,位極武臣,豈非大帝之恩?將軍既盛大帝殊澤,能有報乎?大帝之子見在宮,逆堅張易之兄弟擅權,朝夕危逼,宗社之重,在於將軍;誠能報恩,正屬今日
李多詐被其惡意矇騙煽動,遂說:“苟緣王室,惟相公所使,終不承妻子性命”因即引天地神祇為誓。'《唐會要?京城諸軍》,卷第9頁。'張柬之把他們找到一起秘謀,又進一步為桓彥範、敬暉、李湛鼓志,分別控制禁軍各部、漸漸進入政變狀態。
接著,已調為左林軍將軍的敬暉又問計於冬官(工部)侍郎朱敬則,朱敬則教他說:“公告假皇太子之令,舉北軍誅易之兄弟,兩飛騎之力耳”叛亂者果取此策。北軍是駐屯是玄武門的左右羽林軍等禁軍的統稱,要兵變成功,必先控制北軍。
張柬之還活動了許多人。如成王李千里,他也在張柬之的動員下“附會(陳)平(周)勃,竟興明命”,“協謀宰相(張柬之)”。女皇的孫女婿、任典膳郎的王同皎,也參與其事,使其岳父升位。女皇的表外甥楊執一,時任右衛郎將也在張柬之的組織下“協心五王(指張柬之、崔玄韋、敬暉、桓彥範、袁恕已五人),戡剿二豎(指張易之兄弟)。奮飛北落,推戴宗,嗣唐配天'《全唐?(張說)贈戶部尚碑》,卷第9頁。'。太子婿右衛郎將楊慎交,也預聞兵變之事'《全唐?(張九齡)故特進贈兗州都督駙馬都尉觀國公楊公墓誌銘》,卷第75頁。'。
此外,武則天長安年間兩度為相的姚元之,前固出使靈武,於神龍元年正月還京,張柬之等人一見便說:“事濟矣”他是兵部老長官、資深望重,還朝即入兵變領導班子。
此外,尚有羽林軍將領趙承恩、司刑詳事冀仲甫、檢校司農少卿翟世言等人,也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