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她是被革了命的“大周皇帝”呢,還是被開除的李家媳婦呢?
然而,宗皇帝還一切遵從《遺詔》,讓他的父母親合葬一起。翌年五月二十八日,武則天袝葬乾陵,長隨高宗於冥宮。
國帝后陵寢向無立碑之例,而宗死後,乾陵的朱雀門外,司馬道西側破例樹有一座高大的石碑,碑開頭即稱“述聖記”,應是帝陵空前絕後者,為武則天所制,嗣皇帝李顯所書'趙潤等:《武則天研究論集》,第87—95頁。'。武則天死後袝葬乾陵,於此碑的司馬道東側對面也樹立了一座高大的石碑,碑上並無一字,人稱無字碑,這座無字碑是李顯極其臣子們為武則天而立。
乾陵為天皇立了碑,這是不為習俗傳統所羈的武則天的創造。但是,既使創造,這座碑的碑也僅稱《述聖記》,而不稱碑和碑。一定是當年武則天居然打破傳統為大夫立了碑,但碑卻不知如何寫法。皇帝一生事業廣大、功德浩蕩,僅用一碑難能述及,故稱《述聖記》而不稱碑。所以,當後來的唐明皇在開元二年(74年),提出為其生母昭成皇后在洛陽的靖陵立碑時,書侍郎蘇頲阻止說:“帝王及後,禮無神道碑。近則天皇后崇尚家代,猶不敢稱碑,刻為述聖記。……若靖陵獨走,即陛下祖宗之陵,皆須追建。”唐明皇聞奏,才沒有建碑'《唐會要?諸陵雜錄》,卷第48—49頁。'。
武則天尚“不敢稱碑”,所以一般人認為,帝王的事業太大,一座石碑,一幅碑實難說全,即所謂“浩浩蕩蕩,民莫能名”,為臣為子,哪敢隨便為皇帝立碑。
乾陵既有武則天為高宗立了一座碑,高武則天袝葬後也就為她再立一碑而作對稱。既立了碑也可以再寫個《述聖記》之類。然而,對於李顯來說,武則天既是母后,又是皇帝;對於大臣來說,她既是皇帝,又是皇后。更為尷尬的是,她是被大臣們推翻的皇帝,也是被李顯取代的皇帝。所以,即使寫個《述聖記》什麼的,又該如何寫法?既不易述也不易論,還是留著後人評說罷。
武則天的碑不好寫還不是一般帝王事業廣大“民英能名”的問題,而連她的身份都“莫能名”,遑論對她的評說了。就連她自己的子孫們也“莫能名”,遑論後人了。
如前所述,李顯即位五年被韋氏毒死,韋后欲專權十餘日即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手所滅,由相王李旦繼位,新皇帝稱睿宗。睿宗執政期間把“則天大聖皇后”改稱“天后”,“天后”是與“天皇”相併的稱號,顯然要比“皇后”尊貴,有點皇帝的味道,這可能是太平公主的意思。延和元年(7年)八月,李旦傳位給太子李隆基,在傳位前一個多月時,又改“大聖天后”為“天后聖帝”,'《舊唐書?睿宗紀》延和元年乙卯(六月十七日)。新唐書相同。'這個名號是“後”,又是“帝”,按語法習慣前面是後面的定語,那麼這個尊號就是“帝”,那麼武則天又被尊為皇帝。但唐明皇稱帝后沒幾天,又把“聖帝”改為“聖後”'《資治通鑑》,則稱“聖帝天后”。見卷o,玄宗先天元年八月壬寅。'。此時,太平公主與明皇競爭,去“聖帝”免對她有鼓勵作用。開元四年(76年),十二月,又改回“天后”,連“聖”字也被取消,此時太平公主被賜死,睿宗李旦也死亡。再到天寶八年(749年),李隆基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后”,遂成定稱。
武則天在天寶前,尊號屢改,因為她的子女還在,被史家戲稱“後則天時期”,影響直接,由於子女對她的態度不同,才出現了上述尊號屢改的情況。而自唐明皇以後,男系皇帝的位置確立,他就完全按“女姓——皇后”的序列改定,不再有“天聖”、“聖帝”的稱謂,更完全沒有了大周女皇帝的認可,即只承認她是李家的媳婦,不承她曾經是大周女皇。那麼,對她曾稱帝的一段,只能認為是受先帝顧命,從權暫時稱制,從權暫時保護李唐的神器。或說代管天子的神器寶鼎,無權稱制,等到李唐的接替人到來,再物歸原主。因此,那二十多年,武則天仍然是李家的媳婦,不是皇帝。
唐明皇為武則天定位後,史臣們便按照皇帝為她的定位,在大唐正史裡為她特立“本紀”。她的“本紀”不是皇帝本紀,而是《則天皇后本紀》(《舊唐書》)、《則天順聖武皇后本紀》(《新唐》)。這表示,武則天必須迴歸男性父權社會才能被承認,被承認是男性皇帝的皇后。女性都要附著在男人身上,女皇帝的地位和稱號根本是沒有的,要被承認,就只能是皇后。不然,就是怪物。按照史臣們的設想,幸好武則天臨終前自己去掉了帝號、自認是李家的媳婦,史書上才給她個皇后的位置。不然,就把她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