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第一聲啼聲是不知所措的。然而,武士彠已是第五次了,而且他南北征戰,經歷過多少生死交關,仍然感到不知所措。
他終於步入內室,一眼看到的是夫人疲憊的身體和裹束好的仍不斷啼哭的嬰兒。楊氏見丈夫進來,想支撐著坐起。武士彠趕忙趨身扶住,“快躺下,小心別凍著”夫人慢慢回頭看著他的臉,他也扶慰地、溫情地回望。但是,夫人卻是滿臉淚水,混著汗水。他,很心疼。
他知道夫人為什麼流淚。
養娘把嬰兒抱給他,他趕忙接住,小心地抱在懷裡,認真地看著楊氏為他生的第二個女兒的臉。
“啊哈真是一位小美人啊,夫人你看,這又高又直的鼻樑,多像夫人您啊美極了”說著,他輕輕地親一下初生的女兒,坐在夫人身邊。懷中的嬰兒又放聲大啼,小腳丫使勁地蹬踢。
楊氏見丈夫如此,心裡寬鬆了許多,喘噓地說:“老爺,您也累了,回房安歇去吧。”
次日早晨,武尚書添女的訊息在六部同僚中傳開,同僚和下屬沒太大興趣,大家只是敷衍的稱賀一番。人們的注意力都放在唐室的一場即將到來的風暴上去了,這就是唐高祖嫡出的幾個龍頭子嗣勾心鬥角,對朝中官員來說,絕非李朝家事,而關係到每位官員的命運大事。風雨欲來,相關者是很敏感的,誰會有心思記掛武家生子生女的事呢。如果大家能預知這個女嬰的未來,怎麼能那麼等閒以對呢。
楊氏對二女的降生不那麼高興,武士彠愛惜自己的骨肉,但心裡的盼望也畢竟未得實現。奶媽看出了這個事實,為安慰女孩的父母,總是說:“生兒生女都是上天註定的,兩個女孩並不算多,你們夫妻都還強健,上天總會賜給你們兒子的。”這個女孩出生後起的是什麼名字,史書記述是很混亂的,而且也多是猜度,很不能令人相信的。當然,這是個小問題,對研究武則天無關緊要,舊社會,一個女孩子,若不是她後來做了皇帝,從小起的是什麼名字,若干年後就無人知曉了,因為女孩一嫁人,便隨夫稱個什麼氏就算她的名字了,誰還管她小時叫啥名字呢?
武則天幼時的名字,有說叫媚娘,是父親給取的,有說是入宮後太宗賜的,有說生後不久李淵給取的。有說叫媚,是家給給起的,即稱武媚。有說根本就未起名,大女叫“大囡”、順著大女稱“二囡”。其實這幾個名都不大可信,囡,這是個地方性特別強的字,吳語稱小防為“阿囡”;該字又同於“囝”,閩語給兒子叫囝;又同於“仔”或“崽”,粵語對小孩的通稱。這個名字,北方是不會稱呼的。娘字在舊時確是女子的稱呼,但給自己的女兒起名“娘”,在北方也無此習俗,也是南方為多,而且是書上用語,不在口頭上稱女兒為娘。如姑娘,是年輕女子;大娘、二孃,是已婚女子;娘子、小娘子,也是已婚女子;娘子軍,是書面女子軍的統稱。北方人稱母親為娘,更不會為自己的女兒起名娘。所以,媚、媚娘是戲說武則天時作者起的名,或說她漂亮,也有輕浮、取悅男性之貶意,駱賓王就罵她“狐媚偏能惑主”。
另有一名為“曌”,讀音為“照”,是“日月懸空,普照大地”之意義。這不是她小時的名,而是她做女皇后自己起的名字,駱兵王聲討她的檄文就是“討武曌檄”。
她死後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和“則天大聖皇后”,史家習慣稱尊號,所以武則天成了她最為通行的名字。如康熙、雍正等人,世人皆知康熙、雍正等名,知道他們真正名字的就不多,知道他們兒時名字的簡直是無人的。不要說千多年前的武則天,就說死去僅100年的慈禧太后,入宮以後咸豐曾封她“蘭貴人”,人們就說她幼稱“蘭兒”,這個名字的根據也是不夠充分的。所以,無論武則天、慈禧、康熙等,究竟幼兒時叫何名,都不是大問題,我這裡也是順便一提,沒有要考證她的意思。
武則天出生僅幾個月,武士彠就被調到揚州任職,楊氏母女則留居長安,住在平康坊府邸。武則天在長安隨母親長到4歲,才又隋父親到四川利州。
原來,揚州曾被農民起義軍輔公祏、杜伏威等佔據。武德七年,唐室趙郡王、高祖的侄子李孝恭李靖等將領打敗揚州的農民起義軍,在揚州一帶置大都督府,治所在今天的南京,以李孝恭為大都督,李靖為都督府長史。不久,突厥入侵,李靖受調撫擊突厥,以武士彠接任長史一職,從長安調到揚州(時稱廣陵,都督府治所也南京遷到揚州。那是武德八年(625年)的事,因夫人新產,小女襁褓,他獨身赴任。
武士彠調往揚州不久,長安城便發生了“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