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部分(2 / 4)

小說:清虛道德天尊 作者:炒作

便向高宗稱揚他“過目成誦”,老臣李勣稱讚他“夙敏”,高宗和武后都很喜愛他,史書也一直稱頌他“容止端重”,“讀書一覽輒不忘”,是個頗賦天資的少年。新舊《唐書》還引一個他少年讀書的例子:當他讀到《論語》中“賢賢易色”一句話時,就反來複去地詠誦。高宗問他原因,他回答:“性實愛此。”'《新唐書》,卷81,《三宗諸子傳》。'就是說:“我心性原來就喜愛它”。“賢賢易色”這句話出自《論語》的《學而》篇,全文是子夏說的話:“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是儒家教人孝父母、事君主、交朋友的原則,如果做到了,就是賢臣孝子信友了。而賢者見到賢,就格外地敬佩、親切。所以,開頭一語領題,曰:“賢賢易色。”

這個讀一句書的小事情,為什麼官書竟醒目地都寫在《李賢傳》的開篇(《舊唐書》也如此)?這麼小的事是否就有史料供史撰者引用,這是很難說的。我想,大約是史撰者因李賢的名字,使他們引發了感想,才編出李賢幼年讀書的小故事的。

為什麼引用或編造這麼個小故事寫在文字不長的小傳裡?顯然是針對武則天的。就是說這麼一個賢良的太子,竟被武則天廢掉了,可見武則天為奪取李家天下,該多麼不擇手段了。讓人注意的是,那個李賢讀書的小故事強調的是李賢“性實愛此”,《舊唐書》曰:“此言。”就是說李賢的本性就是“賢”,“本性難移”,以後他也沒變壞,武則天說他變得壞了,才廢掉他,是武則天在造謠,故意編造廢他的理由。

既然李賢聰明好學,不斷加封他的官銜和爵位。永徽六年封潞王;顯慶元年授歧州刺史,又加雍州牧、幽州都督;龍逆元年徒封沛王加楊州都督兼左武衛大將軍;二年加楊州大都督;麟德二年加右衛大將軍;咸亨三年徒封雍王授涼州大都督,其它封爵、封邑皆如故,實封一千戶,上元二年六月立為皇太子。

李賢被立為太子後,因多年來帝后多在東都洛陽處理軍國大事,同李弘一樣,被留在長安監國。武則天對兒子寄予的期望很大,因二兒子同大兒子不同。武則天認為二兒子有這種能力、氣魄和資質,身體條件也可以承愛重負。

當然,他還需歷練。太子監國等於當皇帝的實習歷練。實習就得有好的指導老師,就像如今的大學生實習一樣,配備一些好的指導老師,對將來實際工作頗為重要。為監國太子配備師傅自然比大學生實習重要多了,二者天壤雲泥。

武則天和高宗對朝中要員和監國屬官作了統一安排,朝中的重臣和能臣幾乎分了一半為太子監國和屬國,或說朝中的頂尖要員兼任監國太子的師傅和屬官。這種安排自然是有深意的,其意再深也很好懂:讓這些大臣把洛陽的朝廷和長安的實習朝廷看得一樣重要,把李賢看作未來的、甚至不久的皇帝,因為高宗的身體已遭透了,誰都能得出離“龍馭上賓”已在旦夕之間了。

當時的重位安排是:戴至德為右僕射,同時任太子賓客;張文為侍中,也兼太子賓客;郝處俊為中書令,同為太子左庶子;李義琰為同中書省門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薛元超為同中書省門下三品,兼太子左庶子;高至周為同中書省門下三品,兼太子左庶子。同時還為太子配備了一大批下層屬官,如太子洗馬劉納言、司議郎韋承慶、太子典膳丞高政等,及當時的兩館學士來教導、陪伴太子讀書者,要麼是唐初名臣之後,要麼是學富五車的宏儒。

總之,太子李賢所監之國,就是一個不久的朝廷,陪伴他的人多是朝中的宰輔重臣,他們對唐室忠心耿耿,同時德才兼備;伴他讀書的人也皆具德才學識。

如此安排,哪裡能看得出武則天當時已有奪他兒子天下的想法啊那時高宗行將就木武則天已完全可以控制局面,這些安排顯示出她之想。那時她就可以抓住權柄,冷落太子,不可能把朝中重臣同時派給太子,讓太子執住牛耳、培植支柱的。

她這麼做正是把高宗的政權向太子過渡的表示,她要自然地、穩妥地做到“和平過渡”。同時讓李賢在接替“實習”期間,做篇高水平的“畢業論文”,以便將來做個卓越的皇位繼承人,做個唐朝的好皇帝。

開始時李賢監國頗具皇帝風範,在眾臣的幫助下也做出了成績,何況李賢本人也具備一定資質。所以,輿論甚佳。訊息傳到高宗和武后那裡,甚為快慰,便優詔表揚,說:

皇太子賢自頃監國,留心政要。撫字之道,既盡於哀矜;刑綱所施,務存於審察。加以聽覽餘暇,專精墳典。往聖遺編,鹹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