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拿佛經當經典,進一步解釋出國的女人,就是她武則天這個女人,是佛祖讓她做女皇。
《大雲經》就那兩段話,哪有武則天的名字?北涼譯出的《大雲經》,那時武則天還沒出生呀於是,薛懷義找到法明等高僧,重新釋注《大雲經》,在釋加上疏解,把經和疏混在一起,重新排版印刷,為武則天問鼎社稷做篇大章。
法明等高僧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完成《大雲經》新版經疏合編整理本。於是,此後國佛典裡出現了又一個版本的《大雲經》。有些後世史籍現了這個問題,便說《大雲經》是一班和尚為武周**而偽造的佛典,直市得經書佛典版本官司打不清。
法明上表進呈新版《大佛經》,呈表直接說武皇太后是彌勒佛轉世,轉世目的就是來世間做“閻浮提主”(即大地的主宰)。新版《大雲經》還出現許多關於武則天做皇帝的讖語,如“火德王,王在上戈”,意思是火德為王,而王是“止戈”,止與戈合起來就是個“武”字,即武(則天)就是王。還有:“武興聖教,國之大珍”等等,都暗示武則天是當今天子。
武則天終於在佛典裡找到了女人做皇帝的根據。她把《大雲經》頒行天下,並敕兩京及各州興建寺院珍藏《大雲經》,使高僧登座講解。參與註疏的法明等人。皆賜縣公爵位,賜尊貴的紫袍袈裟。於是,兩京和全國各地修建大雲寺一時成風,武則天為佛祖派遣、由彌勒佛轉世的神話傳佈到全國各地。她應天之命、應佛之命做女皇的時機成熟了。
自《大雲經》頒行天下,全國上下皆以武則天和彌勒佛轉世為話題,充溢著神秘的頌揚聲。武氏外戚們更加緊活動,羅賞羽擁戴武則天做女皇。
天授元年(69o年)九月丙子,有侍御史傅遊藝率關百姓九百人彙集神都洛陽,叩闕向武太后上表,請武則天當皇帝,改國號為周,賜皇帝武姓。
估計是人數太少的原因,還不像個請願的樣子,幾百人請願,哪能推舉一國之君呢。所以,請願的結果是“太后不許”。但傅遊藝馬上被提拔為給事,由從六品升到正五品,升了一級半。這已表示出,太后“不許”是假,而暗示要搞出個規模來。很快,大型請願活動果然出現了。朝百官、在野官宦、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僧人、尼姑、道士如潮水般湧進洛陽、湧往宮門,一下子彙集了六萬餘人,都一起請求太后登基做皇帝。皇帝李旦一看這個形勢,也上表請太后賜姓武,不僅自己的皇位不要了,連李姓也不要了
第二天,群臣上朝,都齊說新皇帝登基的瑞兆。許多人說,有大鳳凰從明堂飛到上陽宮,立在宮旁的梧桐樹上,很久才向東南方飛去。有更多的大臣隨聲附和,有幾萬只赤雀聚集在朝堂上。表明真命天子應天命,請太后登基,接受天帝之命。武則天明知朝臣在說謊,她也在心替這些人可憐,讀聖賢之書,光天化日之下,造出這等謊言,也不知害羞。然而,曾幾何時,他們還攻擊女主臨朝,為禍國家,如今齊聲捧她,要求她登基坐朝,又爭著喊這是天意既然大家一致請求,那就不客氣了。本來麼,她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九月庚辰,武則天表示接受群臣的請求,群臣歡聲雷動,似乎他們久盼的皇帝終於要臨朝了。九月壬午,秋高氣爽的神都洛陽,迎來了新皇武則天的登基日。
清晨,晴空萬里。在萬眾的歡呼聲,武則天登上了則天門樓,她戴上皇帝的冠冕,穿上龍袍,迎著初開的朝陽,向萬民頒詔,自己正式登基,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尊號為“聖神皇帝”'頒見《全唐》,卷第67—674頁。'。同時宣佈:以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氏,皇太子遞轉為皇孫。
宣佈完畢,歡呼的聲浪再起。這是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登基儀式,隆重而輝煌,永載史冊。至此,武則天終於一步步登上了皇權的頂端,成為國的第一女皇。武則天仍高高地站在則天門上,向激動的萬民揮著手,金風撫著她,不斷吹動著她的寬大龍袍,朝陽映著她激動的面龐,仍然是美麗而生動。有誰能相信,他們歡呼的女皇帝,已是六十七歲高齡了,望著她仍然挺拔的身材,沒有人相信。
九月丙午,武則天在神都立武氏七廟,追尊周王為始祖皇帝,作為自己最早的祖先,她姒氏為定皇后;以周室四十代祖周平王的少子武為睿祖康皇帝;妣姜氏為康惠皇后。原來,古史記載:周王朝乃姬姓建立,至周平王時,其最小的兒子出生時,手掌心的紋路極像個武字,故平王賜幼子武姓。所以,武則天以平王幼子為自己的始祖,自然王又是更早的始祖。始祖武姓繼承的周朝,故應改唐為周,史稱武周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