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鐵牛的脊背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澆鑄口的痕跡,它使張力及專家們產生了疑惑,60噸左右的大鐵牛在那個年代到底是如何澆鑄的?澆鑄完成後又是如何把這樣的龐然大物運到建橋現場的呢?

專家分析,如果在其他地方燒鑄鐵牛,再運往永濟的話,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因此,他們做出猜測,當時的四頭大鐵牛就是在永濟的黃河邊打造的。果然,這個推測被證實了。因為在永濟市的周圍,還能找到一些規模較小、每爐燒鑄一兩噸鐵器的小鍊鐵爐。但是,最重要的問題是,要多麼巨大的爐子才能一次燒鑄如此大量的鐵水?對於鍊鐵技術並不十分發達的唐朝,究竟是找到了什麼辦法克服這個困難呢?

張力:其實,鑄造的過程是這樣的:在附近的位置上搭建模具,然後用幾十個小冶鐵爐圍繞著模具,搭建一個鐵爐群,那麼當鍊鐵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先後開爐,一爐接一爐往裡面灌。

這個時候,一個問題在眾專家腦中出現。眾所周知,在青銅器鑄造過程當中,必須要讓熔化的液態金屬先進入模具中,並保持紅熱的熔融狀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模具內的金屬與後流進的更好地熔合在一起。

張力:確實是這樣,先鑄進去的鐵容易變涼了,涼了再跟後來熱的連線起來,就沒有那麼牢固了,甚至壓根這兩個東西就結不上了。我們就非常奇怪,當年的人們是如何完成鑄造過程的呢?後來,考古隊長劉永生髮現了,在鐵牛下面的鐵柱上面,就發現了一些黑色的物質,像土一樣的東西,仔細一看這個就是當年的木炭。於是,就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當年在澆鑄的現場,在模具旁邊一直圍著高溫的木炭,起到保溫的作用。而另外一邊,就是一爐接著一爐澆進去,不會讓它凝固,這樣才把一個整體那麼大的鐵牛,將近六米的一個鐵牛,一點點地給它澆鑄完成。

設想一下當年鑄造鐵牛的場面,該是如何浩大的一個工程:在鐵牛模具附近,十幾個、甚至幾十個鍊鐵爐都在燒著紅色的鐵水,在爐子附近,有人吹著羊皮鼓風機,有人不停往裡送炭,燒熱的鐵水順著各個孔流入鑄孔,而在鐵牛模具附近,工匠們還在不停地加熱。就這樣晝夜不休,終於將四頭鐵牛鑄造而成。

然而,當年的設計師一定面臨一個難題,建造這麼大型的地錨到底需要多少鐵?考古人員利用沙箱從體積上測出鐵牛的重量。雖然經過儀器測量證實鐵牛內部還殘存一些模具,但四頭鐵牛的用鐵總量仍然在200噸左右。再加上鐵鏈和其他鐵器的重量,以及沒有出土的西岸鐵器群的重量,蒲津橋耗鐵將近800噸。

張力:根據當年的記載,唐玄宗時期,國力鼎盛,一年全國的鐵產量,也才1000多噸,也就是說它這一個橋,幾乎把全國一年的鐵產量都用光了。但是這怎麼可能呀,因為當時唐朝還要打仗,同時還要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這些都是要用鐵的。所以現在推斷可能是因為當年國力強盛,在國庫裡確實儲存著大量的鐵,是使用多年以來庫存的鐵,才把鐵牛修好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修建之謎(3)

按照歷史記載,唐以前的蒲津橋不是用鐵造的,最多的時候,在蒲津橋這一帶,並列著三座浮橋,規模是非常大的。但是那個時期,一個是冶鐵技術和冶鐵量,都不能滿足造一個鐵浮橋,按照史書中記載,都是靠木頭作為橋板和舟船,而用竹索作為橋索,兩岸也是用一些木石結構作為地錨。所以最初的時候,確實是用竹子、木頭、石頭搭建的蒲津橋。

但是令張力和專家們疑惑的是,在水流量很大的黃河上使用竹子、石頭建造一座巨型浮橋,能夠承受住河水的巨大沖力嗎?而且,蒲津橋地處黃土高原邊緣,附近並不出產竹子,那麼多的原材料該如何得到呢?

張力:今天來看那個地方的緯度,已經比較高了,它絕對不是竹子的高產地。我們當時也覺得奇怪,這要是用竹子修,得從南方運來多少竹子啊!後來我們到附近轉,就在蒲津橋遺址不遠的一個地方,居然有一個非常龐大的竹材市場。而且在蒲津橋遺址不遠的一個小村子裡面,竟然有一片長勢很好的竹林,到村子裡一打聽,居然還有健在的老人,是非常成熟的篾匠,就是編造竹器的篾匠,從那兒就證明這個竹林絕對不是後來人為種在這兒的,而是古時候遺留的一片竹林。

既然古代的蒲津橋兩岸有大面積的竹林,就很好地解決了來料問題。因為竹子不僅結實,價格也相對低廉。那麼,為何唐朝人在修建蒲津橋時不再使用竹纜,而偏偏非要用全國年產量4/5的鐵呢?張力和專家們推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